華佗赤散 - 方劑

华佗赤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主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腹大。

  • 名称:华佗赤散
  •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 主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腹大

組成

丹砂十二銖,蜀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參、沙參、桔梗、女萎、烏頭各十八銖,雄黃二十四銖,吳茱萸三十銖,麻黃、代赭各(細辛、姜、桂、丹砂、雄黃不熬,餘皆熬之)二兩。

用法用量

上藥治下篩。酒服方寸七,一日三次,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瘧,先發一時所服藥二匕半,以意訊息之。

主治

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後中風寒,經氣腹大。

方義

麻、烏、辛、桂、椒、姜、茱萸,一派辛溫散表藥中,而兼黃芩、女萎、砂、桔、防己清解麻、烏等熱毒;參、苓守五臟真氣;丹砂、雄黃性雖重著,得麻、烏、姜、辛鼓舞之力,當無鬱遏邪氣之虞;代赭鎮攝逆氣,《本經》有治賊風、蠱毒、腹中毒邪、女子赤沃漏下之功;蜀漆專主寒熱痰積,故可兼治瘧證之寒熱不絕。

重要文獻摘要

《名師解讀歷代名醫臨床必讀醫論》:“溫瘧:先發熱後惡寒,在未惡寒、嘔吐、骨節疼痛時,用白虎加桂枝湯;見內熱熾盛,昏睡無語、大熱大渴大煩、脈洪大者,用麥奴丸(小麥、麻黃、大黃、芒硝、黃芩、釜底墨、灶突墨、樑上塵);寒熱相當者,用丹砂丸(丹砂、人參、附子、竹葉湯下);寒多熱少者,用華佗赤散(丹砂、蜀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己、桂枝、茯苓、人參、沙參、桔梗、女萎、烏頭、常山、雄黃、吳茱萸、麻黃、代赭石)。”《廖平醫書合集》:“華佗赤散,治時氣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中風口噤,治瘧不絕,婦人產後中風寒,經氣腹大方。(案:此共十八味,《病源》解寒食散論:華氏方多簡單,不如仲景重,復據史傳所記,言之非通論也。)” 《傷寒總病論·卷第四》:“治時氣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中風噤,治瘧不絕,婦人產中風寒,經氣腹大,華佗赤散方。”時氣傷寒病,臨床可見頭痛,發熱,腰背強直不舒,並牽引頸項強等症,此乃寒邪傷人,阻滯經絡,經氣不舒所致,可用華佗散:丹砂1克,蜀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己、桂枝、茯苓、人參、沙參、桔梗、女萎、烏頭、常山各1.5克,雄黃、吳茱萸各2.5克,麻黃、代赭石各5克。除細辛、丹砂、乾薑、雄黃、桂枝外,皆熬治作散,用酒吞服,每服6克,每日二次。耐藥者,可每次服至12克,溫覆微令汗出。可收溫經散寒,扶正逐邪之效。本方不惟治時行傷寒,即如中風口噤、瘧病持續不斷、或婦女產後傷風寒、經氣腹大等病,見有上述症狀者,亦可用之。”《朱肱、龐安時醫學全書》:“病人素傷於寒,因復傷於寒,變成溫瘧,寒多熱少者,華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