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 - 中藥材

白蔹,中药名。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的功效。主治疮痈肿毒,瘰疬痰核,水火烫伤,手足皲裂。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

主治

1、瘡癰腫毒,瘰癧痰核:本品苦寒清洩,辛散消腫,故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消腫止痛之效。

2、水火燙傷,手足皸裂: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熱毒邪,又具斂瘡生肌止痛之功。

3、本品尚具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作用。

4、西醫診為單純皰疹、化膿性感染、頸部淋巴結核、燒燙傷等屬於熱毒蘊結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4.5-9g。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研成極細粉末敷於患處。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禁服。孕婦慎服。反烏頭。

化學成分

本品含有黏液質和澱粉、酒石酸、龍腦酸、24-乙基甾醇及其糖苷、脂肪酸和酚性化合物。

藥理作用

白蘞有很強的抑菌作用,並有很強的抗真菌效果。所含多種多酚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肝毒素作用及很強的抗脂質過氧化活性。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2、《本草經疏》:“白蘞,苦則洩,辛則散,甘則緩,寒則除熱,故主癰腫疽瘡,散結止痛。……總之為疔腫癰疽家要藥,乃確論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熱毒壅聚,癰瘡初起,紅腫硬痛者,可單用為末水調塗敷患處,或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同煎內服,以消腫散結;若瘡癰膿成不潰者,亦可與苦參、天南星、皂角等製作膏藥外貼,可促使其潰破排膿;若瘡瘍潰後不斂,可與白及、絡石藤共研細末,幹撒瘡口,以生肌斂瘡,如白蘞散(《雞峰普濟方》)。治痰火鬱結,痰核瘰癧,常與玄參、赤芍、大黃等研末醋調,外敷患處,如白蘞散(《聖惠方》);或與黃連、胡粉研末,油脂調敷患處,如白蘞膏(《劉涓子鬼遺方》)。

2、治水火燙傷,可單用本品研末外敷(《備急方》);亦可與地榆等份為末外用。若與白及、大黃、冰片配伍,還可用於手足皸裂。

3、治血熱之咯血、吐血,常與生地黃或阿膠同用;單用搗爛外敷還可用於扭挫傷痛等。

鑑別用藥

山慈菇與白蘞:兩藥均味辛性寒歸胃經,功善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主治癰腫瘡毒。然山慈菇味甘歸肝經,解毒散結力強,善治疔瘡發背及惡腫,並治咽喉腫痛、瘰癧痰核及癥瘕痞塊。白蘞味苦歸心經,消癰止痛力強,又能生肌斂瘡,對瘡瘍腫毒未成膿者可消、已成膿者促潰、膿多者促排、膿盡不斂者能生肌斂瘡,故為治瘡瘍之良藥。

相關藥品

拔毒膏、京萬紅、內消瘰癧丸、陽和解凝膏。

相關方劑

白蘞散(《聖惠方》)、白蘞散(《雞峰普濟方》)、白蘞膏(《劉涓子鬼遺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挖,除去莖及細鬚根,多縱切成兩瓣、四瓣或斜片,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或厚片,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藥材鑑別

鑑別

1、粉末淡紅棕色。澱粉粒單粒,長圓形、長卵形、腎形或不規則形,直徑3-13μm,臍點不明顯;復粒少數。草酸鈣針晶長86-169μm,散在或成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草酸鈣簇晶直徑25-78μm,稜角寬大。具緣紋孔導管,直徑35-6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熱迴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蘞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簿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本品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10cm,直徑1-2cm。切面周邊常向內捲曲,中部有1凸起的稜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5cm,寬2-3cm。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常見偽品

偽品:

耳葉牛皮消:為蘿藦科植物耳葉牛皮消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的根。根呈橢圓形或圓柱形,長3-10cm,直徑1-3.5cm。常縱切成片,切面邊緣內卷。表面淡黃色,皺縮凹凸不平,殘留的栓皮呈棕褐色,可見橫向的皮孔狀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或淡黃白色,粉性。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白蘞。

形態特徵

落葉攀援木質藤本,長約1m。塊根粗壯,肉質,卵形、長圓形或長紡錘形,深棕褐色,數個相聚。莖多分枝,幼枝帶淡紫色,光滑,有細條紋;卷鬚與葉對生。掌狀複葉互生;葉柄長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細毛;葉片長6-10cm,寬7-12cm;小葉3-5,羽狀分裂或羽狀缺刻,裂片卵形至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鍥形,邊緣有深鋸齒或缺刻,中間裂片最長,兩側的較小,中軸有闊翅,裂片基部有關節,兩面無毛。聚傘花序小,與葉對生,花序梗長3-8cm,細長,常纏繞;花小,黃綠色;花萼5淺裂;花瓣、雄蕊各5;花盤邊緣稍分裂。漿果球形,徑約6mm,熟時白色或藍色,有針孔狀凹點。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四川、陝西、寧夏等地。

道地產區

產於華北、華東及中南各省區,廣西、廣東也有生產。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也有栽培。

生長見習

喜涼爽溼潤的氣候,從亞熱帶到溫帶均能栽培,適應性強,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砂質壤土、粘壤土均可種植。

繁殖方式

用分根和扦插繁殖。還可以用種子和壓條法繁殖。

栽培技術

1、分根繁殖:在春季植株未萌芽前,將植株挖出,每株分出帶芽的根3-4個,按行株距40cm×40cm開穴栽種,每穴栽1個帶芽的根,覆土,將周圍壓實澆水,約20d左右出苗。

2、扦插繁殖:在7月進行,擷取枝條,每段插穗上留3-4個節,按行株距15cm×15cm斜插於土中2-3節,留1-2節於地上,澆水保溼。生根後即可移栽。

3、生長期間除注意中耕除草外,應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溼潤。苗高30cm左右時應搭架縛蔓以利於攀援生長。每年應剪去枯枝和徒長枝,每株留4-5枝即可。每年春季返青前,施堆肥、廄肥等並培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