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體針療法耳壓療法拔罐療法

中醫認為,痛經主要與衝任氣血不暢致“不通則痛”;或衝任失於濡養而“不榮而痛”,臨床可分為寒凝氣滯、氣血虛弱、肝腎虧損、血瘀阻絡或溼熱下注等型別,除藥物治療外,還可試試以下中醫外治法。

體針療法,常用穴位為關元、三陰交、足三里。關元穴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具有暖下焦、溫養衝任、行氣散瘀的作用;三陰交是脾經的經穴,又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可調補肝、脾、腎三經的氣血,三經氣血調和,瘀血得出,通則不痛;足三里可補益氣血。於經前1周開始治療效果最為突出。

耳壓療法,耳壓療法是在耳穴表面貼敷顆粒狀藥物或磁珠等,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治療痛經,可取耳穴子宮、內生殖器、肝、腎、內分泌、皮質下、交感等,將磁珠用膠布固定於相應耳穴,每日按壓穴位數次,雙耳交替貼壓。

艾灸療法,常用穴位有關元、氣海、三陰交等。主要是透過燃燒的艾條將熱力和藥力滲入經絡腧穴以到達祛溼散寒、通經活絡、理氣活血、暖宮強腎的作用,從根本調理臟腑功能,緩解和治療痛經。以患者可耐受,面板溫熱紅暈為度,一般常用溫針灸或隔姜灸,適宜於寒凝氣滯型患者。

拔罐療法,選穴主要以背俞穴為主,多選用肝俞、脾俞、腎俞、八髎等穴位重點刺激,採用留罐法,有逐寒祛溼、疏經通絡的作用。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