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 - 中藥材

枇杷叶,中药名。为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叶。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

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主治

1、肺熱咳嗽,氣逆喘急:本品味苦能降,性寒能清,具有清降肺氣之功。

2、胃熱嘔吐,噦逆:本品能清胃熱,降胃氣而止嘔吐、呃逆。

3、西醫診為急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百日咳、支氣管擴張等屬於熱痰型者,急慢性胃炎、膈肌痙攣等屬於胃火熾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嘔宜生用。

注意事項

入湯劑,需包煎。胃寒嘔吐及風寒咳嗽證禁服。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發油(主要為橙花椒醇和金合歡醇)以及酒石酸、熊果酸、齊墩果酸、苦杏仁苷、鞣質,維生素B、C,山梨醇等。

藥理作用

本品有鎮咳、平喘作用,祛痰作用較差;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白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痢疾桿菌亦有抑制作用。乙醚冷浸提取物及所含熊果酸有抗炎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治胃病以薑汁塗炙,治肺病以蜜水塗炙。”2、《重慶堂隨筆》:“凡風溫、溫熱、暑、燥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溼溫、疫癘、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氣治嗽、啘,則偉績未彰,故發明之。”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肺熱咳嗽,氣逆喘急,可單用制膏服用,或配黃芩、桑白皮、梔子等同用,如枇杷清肺飲(《醫宗金鑑》)。

2、治燥熱咳喘,咯痰不爽,口乾舌紅者,配宣燥潤肺之品桑葉、麥冬、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3、治胃熱嘔吐,噦逆,配陳皮、竹茹等同用。

相關配伍

1、枇杷葉配黃芩:枇杷葉苦洩清降,功專清肺止咳,降逆止嘔;黃芩苦寒降洩,尤善清肺火及上焦實熱。兩藥配伍,相須為用,能增強清肺止咳之力。適用於肺熱壅盛之咳嗽痰喘實證。

2、枇杷葉配梔子:枇杷葉苦洩清降,功專清肺止咳,降逆止嘔;梔子苦寒洩利,善清肺胃氣分實熱。兩藥伍用,清透並施,故有清肺洩熱、止咳平喘之功。適用於肺熱咳喘,發熱口渴者。

3、枇杷葉配橘皮:枇杷葉苦洩清降,功專清肺止咳,降逆止嘔;橘皮辛香通行,善疏理氣機、調暢中焦而降逆止嘔。兩藥相合,降逆止嘔之力增強。適用於各種原因所致嘔吐、呃逆者。

鑑別用藥

枇杷葉與竹茹:二者均能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皆可治肺熱咳嗽及胃熱嘔吐。但枇杷葉偏於清降肺氣而止咳,且清胃熱力較強,主治肺熱咳嗽,胃熱嘔吐、呃逆等;竹茹偏於清肺化痰,除煩止嘔,兼能涼血止血,主治痰熱咳嗽,心煩不眠,胃熱胃虛嘔吐、吐血、衄血、崩漏。

相關藥品

複方枇杷止咳沖劑、蜜煉川貝枇杷膏、良園枇杷葉膏、強力枇杷露(膠囊)、息咳糖漿。

相關方劑

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枇杷膏(《驗方新編》)、至聖散(《活幼新書》)、枇杷葉湯(《聖濟總錄》)、枇杷清肺飲《外科大成》)。

藥膳食療

枇杷葉豬肺湯:

1、功效:清肺熱、潤燥、潤肺止咳、化痰下氣。

2、原材料:霸王花30克,新鮮枇杷葉60克,蜜棗2枚,南杏12克,北杏9克,豬肺1個。

3、做法:將豬肺的喉部套在水龍頭上,灌入水令豬肺脹大充滿水。用手擠壓、水出。反覆不停地清洗,將豬肺洗至白色,再將豬肺切成塊狀,放入滾水中煮5分鐘,撈起。新鮮枇杷葉擦去背面絨毛,用水洗淨;霸王花、蜜棗、南杏、北杏分別用水洗淨,南杏、北杏去衣。將以上材料全部放入煲內加入適量水,中火煲2小時,加入鹽調味,即可以飲用。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曬乾,刷去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炮製方法

1、枇杷葉:除去雜質及絨毛,用水噴潤,切絲,乾燥。

2、蜜枇杷葉: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枇杷葉絲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枇杷葉100kg,加煉蜜20kg。

3、炒枇杷葉:取淨枇杷葉,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有香氣,取出放涼。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蜜枇杷葉、炒枇杷葉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橫切面:上表皮細胞扁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下表皮有多數單細胞非腺毛,常彎曲,近主脈處多彎成人字形,氣孔可見。柵欄組織為3-4列細胞,海綿組織疏鬆,均含草酸鈣方晶和簇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近環狀;束鞘纖維束排列成不連續的環,壁木化,其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黏液細胞,並含草酸鈣方晶。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枇杷葉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丙酮(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C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葉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麵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有光澤,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綠色,密被黃色茸毛。主脈於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茸毛。革質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飲片性狀

枇杷葉:呈絲條狀,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背面無絨毛,革質而脆。無臭,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薔薇科枇杷屬植物枇杷。

形態特徵

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鏽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脈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鏽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鏽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中南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臺灣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

生長環境

常栽種於村邊、平地或坡邊。

生長見習

喜溫暖溼潤環境,年均溫度12-15℃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地區均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土為好。

繁殖方式

用種子和嫁接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5-6月份種子成熟後,隨採隨播,條播或點播。播後覆土,蓋草,澆水,保持溼潤,1個月後發芽。培育1年後,於第2年春季移栽。

2、嫁接繁殖:用臺灣枇杷、石楠苗等作砧木。多采用枝接,小砧木一般用切接或腹接,大砧木採用劈接或皮接,於3-6月嫁接。培育1-2年即可移栽定植。

病蟲防治

灰斑病,為害葉和果實,要及時清除被害葉及果實並燒燬,注意通風透光。枇杷黃毛蟲幼蟲為害枝梢嫩葉,發生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