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吻 - 中藥材

钩吻,中药名。为马钱科胡蔓藤属植物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Gardn.et Champ.)Benth.[Medicia elegans Gardn.et Champ]的全株。具有祛风攻毒,散结,止痛的功效。主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攻毒,散結,止痛。

主治

疥癩,溼疹,瘰癧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溼痺痛,神經痛。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硏末調敷;或煎水洗;或煙燻。

注意事項

本品有劇毒,誤服後極易引起中毒,出現眩暈、視物模糊、瞳孔散大、劇烈腹痛、口吐白沫、呼吸麻痺、全身肌肉鬆弛、胃腸出血等症狀,甚至可引起死亡,故只作外用,禁作內服。

化學成分

鉤吻含生物鹼:鉤吻鹼子,鉤吻鹼醜,即是鉤吻鹼,鉤吻鹼寅,鉤吻鹼卯,鉤吻鹼丙即是常綠鉤吻鹼,鉤吻鹼丁,鉤吻鹼戊;莖中含鉤吻鹼子和常綠鉤吻鹼,葉含鉤吻鹼子、醜、丁和鉤吻鹼辰等。胡蔓藤鹼甲,胡蔓藤鹼乙,胡蔓藤鹼丙,胡蔓藤鹼丁,阿枯米定鹼,16-表伏康樹卡平鹼,19-羥基二氫-1-甲氧基鉤吻鹼,氫鉤吻鹼子等。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本品全草提得之鉤吻總鹼有顯著的鎮痛作用,小鼠熱板法試驗腹腔注射0.5mg/kg、1.0mg/kg和2.0mg/kg均有顯著鎮痛效果,30min時鎮痛作用的ED50為0.28mg/kg,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灌胃時為0.39mg/kg,腹腔注射為0.28mg/kg,光熱刺激大鼠甩尾試驗腹腔注射給藥的ED50為0.5mg/kg。連續給藥小鼠對鉤吻總鹼鎮痛作用無耐受性。

2、鎮靜作用:鉤吻總鹼肌注或皮下注射0.5mg/kg、0.7mg/kg和1mg/kg均可顯著增強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及水合氯醛對小鼠的中樞抑制作用,明顯增加翻正反射消失鼠數;鉤吻總鹼還可使大鼠自發活動明顯減少,外觀安靜,表明鉤吻總鹼有持久的中樞抑制作用。

3、抗炎作用:鉤吻總鹼皮下或腹腔注射1mg/kg,對鹿角菜膠、蛋清所致大鼠腳腫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皮下注射0.5mg/kg還可顯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組織增生。由於鉤吻總鹼對幼年大鼠胸腺、腎上腺重量無明顯影響,也不影響大鼠血漿皮質醇濃度,但可使鹿角菜膠所致腫脹大鼠鼠爪PGE含量明顯降低,提示其抗炎機制不是透過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而是與抑制炎症部位前列腺素合成有關。

4、散瞳作用:實驗表明所含鉤吻鹼對家兔有明顯散瞳作用,且恢復快。以1%鉤吻鹼溶液給人點眼,每次2滴,每5min一次,共3次。69例志願者可見瞳孔迅速擴大,作用強,恢復也快,滴眼後30min即可見瞳孔直徑、遠視力、近視力、近點調節等均有明顯改變,至6h各指標幾乎恢復至給藥前水平。

5、抗腫瘤作用:鉤吻鹼注射液於體外對人肺腺癌細胞AGZY-83-a和胃腺癌細胞Sc-823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使癌細胞增長速度減慢,有絲分裂指數下降,細胞膜脂流動性降低,死亡率增高。鉤吻醇提物每日(以生藥計)0.45g/kg、0.11g/kg連續灌胃給藥14天,對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實體型生長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小鼠移植性肝癌實體型生長抑制不明顯。

6、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本品根莖乙醇粗提取物腹腔注射0.1g/kg可使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對雞紅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數均明顯增高,並明顯拮抗環磷醯胺所致吞噬功能抑制;對小鼠溶血素抗體生成及體內淋巴細胞轉化無明顯影響,但可顯著拮抗環磷醯胺的抑制作用。

7、對心臟的影響:鉤吻水溶性總鹼1%濃度以2ml/kg給蟾蜍淋巴囊或大鼠腹腔注射,可見蟾蜍心率明顯減慢,P波時限延長,QRS波群時間延長,ST段和QT時間延長,P波、R波和T波壓均降低,表明其有負性變時變力和變傳導作用,並可能有心肌缺血存在;而對於大鼠,則除ST段電壓降低及QT時限延長外,餘無明顯影響。

8、對平滑肌的影響:鉤吻水溶性總鹼對豚鼠肺支氣管灌流可顯著降低流出量,表明其可使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異丙腎上腺素對此有拮抗作用,但苯海拉明無拮抗效果,表明其收縮支氣管平滑肌作用與組胺h2受體無關,而可能與β受體有關。

9、其他作用:鉤吻總生物鹼2.5-10mg/ml本身無致突變作用,但卻可抑制UV和MNNG(N-甲基-N-硝基-N1-亞硝基胍)引起的大腸桿菌傾向差錯修復反應(SOS),而不能抑制苯並芘(B(阿爾法)P)所致突變,也無抗突變作用。

毒理作用

鉤吻生物鹼的毒性(小鼠腹腔注射)LD50(mg/g):鉤吻素甲56.2,N1-甲基鉤吻素甲63.1,鉤吻素丁>125,鉤吻素戊>125,鉤吻素子100,鉤吻素已0.165,鉤吻素庚2.83,胡蔓藤鹼甲0.21。鉤吻總鹼注射液給麻醉大鼠靜注,0.9mg/kg對大鼠呼吸、血壓、心電及腦電四項指標均無明顯影響;1.8mg/kg(相當於人用藥10倍),對大鼠呼吸、腦電無明顯影響,但給藥後20-40min期間出現血壓下降、心率減慢,60min後逐漸恢復正常;3.6mg/kg(相當於人用量20倍)對大鼠呼吸、血壓、心電和腦電指標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在動物死亡過程中首先是表現為呼吸停止,然後腦電、心電消失,說明大鼠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中樞麻痺。該藥隨著劑量的加大,上述四項指標中的抑制過程呈正變數效關係,提示臨床使用該藥時要嚴格控制劑量。

相關論述

1、治癰瘡腫毒:生斷腸草120g,黃糖15g。共搗敷患處。

2、治風溼關節痛:乾斷腸草30g,防風6g,獨活3g,共研粗末,用紙卷燒煙燻患處。(1、2方出自《廣西藥用植物圖志》)

3、治遠年臁瘡:鮮大茶藥500g。煎水洗患處,日洗數次,洗後將藥葉一張貼瘡口。

4、治瘭疽:大茶藥葉、石灰。二味搗爛,貼患指第三節,有膿即潰,無膿即消。(3、4方出自《嶺南草藥志》)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癰瘡腫毒:生斷腸草120g,黃糖15g。共搗敷患處。

2、治風溼關節痛:乾斷腸草30g,防風6g,獨活3g。共研粗末,用紙卷燒煙燻患處。(1、2方出自《廣西藥用植物圖志》)

3、治遠年臁瘡:鮮大茶藥500g。煎水洗患處,日洗數次,洗後將藥葉一張貼瘡口。

4、治瘭疽:大茶藥葉、石灰。二味搗爛,貼患指第三節,有膿即潰,無膿即消。(3、4方出自《嶺南草藥志》)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切段,曬乾或鮮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莖呈圓柱形,外皮灰黃色至黃褐色,具深縱溝及橫裂隙;幼莖較光滑,黃綠色或黃棕色,具細縱紋及縱向橢圓形突起的點狀皮孔。節稍膨大,可見葉柄痕。質堅,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黃棕色,木部淡黃色,具放射狀紋理,密佈細孔,髓部褐色或中空。氣微,味微苦,有毒。葉不規則皺縮,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葉脈於下面突起,側脈4-5對,上面灰綠色至淡棕褐色,下面色較淺。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馬錢科胡蔓藤屬植物胡蔓藤。

形態特徵

常綠藤本,長約12m。枝光滑,幼枝具細縱稜。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狀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全緣。聚傘花序多頂生,三叉分枝,苞片2,短三角形;萼片5,分離;花小,黃色,花冠漏斗形,先端5裂,內有淡紅色斑點,裂片卵形,先端尖,較花筒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絲狀,柱頭4裂。蒴果卵狀橢圓形,下垂,基部有宿萼,果皮薄革質。種子長圓形,多數,具刺狀突起,邊緣有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2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臺灣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000m的向陽山坡、路邊草叢或灌叢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