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 - 中藥材

白梅,中药材名。为蔷薇科植物梅Armeniaca mume Sieb.的果实经盐渍而成。具有利咽生津,涩肠止泻,除痰开噤,消疮止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烦渴呕恶,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中风惊痫,痰厥口噤,梅核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利咽生津,澀腸止瀉,除痰開噤,消瘡止血。

主治

咽喉腫痛,煩渴嘔惡,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中風驚癇,痰厥口噤,梅核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噙咽津液;或入丸劑。外用:擦牙;或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不宜多食久食。

相關論述

1、《食療本草》: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2、《日華子》:治刀箭(傷),止血,研敷之。

3、《寶慶本草折衷》:主傷寒,痰厥,頭疼,折傷,下痢腸垢。今嘔逆者,服之尤驗。

4、《綱目》:治中風驚癇,喉痺,痰厥僵仆,牙關緊閉。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

5、《本草經疏》:去死肌、青黑痣、惡肉,消痰醒睡,止霍亂,解酒毒。

6、《本草從新》:治梅核膈氣。

7、《醫林纂要》:補斂心神,鎮驚癇。治口瘡,癰毒。

8、《本草求原》:治喉痛,乳蛾。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喉痺:鹽梅肉1個,硼砂少許研勻,捻如棗大。放口中噙化。(《衛生易簡方》)

2、治中熱,五心煩躁,霍亂嘔吐,口乾煩渴津液不通:白梅(研破)二十九斤,檀香十四兩,甘草十三斤半,鹽(炒)十五斤。上為末。每一錢擦生薑新汲水下。(《局方》白梅湯)

3、治新久赤白痢疾:鹽霜梅3個,以黃泥包,於慢火內煨乾,研為細末。用米湯調下。(《古今醫統》神效散)

4、治中風或吐瀉,牙關緊噤白梅末,不拘多少。上味將揩牙立開。(《聖濟總錄》白神散)

5、治梅核膈氣: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醃一日夜,曬乾,又浸又曬,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磁罐內,封埋地下,百口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龔氏經驗方》

6、治癰疽已潰未潰:鹽白梅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香油調塗四圍。(《易簡方》)

7、治婦人血崩:鹽白梅七個,燒灰為末。米飲作一服空心下。(《經驗良方》梅飲子)

8、治血淋:白梅燒灰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酒糊為丸如桐子大。熟水吞五十丸下。(《衛生易簡方》

9、治雀斑霜:梅肉、櫻桃枝、牙皂角、紫浮萍共搗丸,擦面。(《瘍醫大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採摘未成熟果實,用鹽水浸漬,日曬夜漬,約經10天即成。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果實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cm。表面綠白或黃棕色,有白霜,果肉肉質。剝開果肉可見橢圓形果核,類白色,表面可見蜂窩狀小孔。氣微香,味酸、鹹。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薔薇科李屬植物梅。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m。樹皮灰棕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於二年生側枝葉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稜上有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分佈區域

我國各地多已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