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蕨 - 中藥材

水蕨,中药名。为水蕨科植物水蕨Ceratopteristhalictroides(L.)Brongn.的全草。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台湾、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消积,散瘀,解毒,止血之功效。用于腹中痞块,痢疾,小儿胎毒,疮疖,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消積,散瘀,解毒,止血。

主治

用於腹中痞塊,痢疾,小兒胎毒,瘡癤,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痞積下後)忌雜食一月餘乃佳。

相關論述

《浙江藥用植物志》:“消積,散瘀,解毒。治跌打損傷,瘡癤。”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泥土,曬乾或鮮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莖短,密生鬚根。葉二型,無毛;營養葉狹短圓形,長10-30cm,寬5-15cm,二至四回羽裂,末回裂片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寬約6mm;孢子葉較大,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5-40cm,寬10-20cm,二至三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角果狀,寬不超過2mm;葉脈網狀,無內藏小脈。孢子囊沿網脈疏生。氣微,味甘、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水蕨科植物水蕨。

形態特徵

植株幼嫩時呈綠色,多汁柔軟,由於水溼條件不同,形態差異較大,高可達7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以一簇粗根著生於淤泥。葉簇生,二型。不育葉的柄長3-40釐米,粗10-13釐米,綠色,圓柱形,肉質,不膨脹,上下幾相等,光滑無毛,幹後壓扁;葉片直立或幼時漂浮,有時略短於能育葉,狹長圓形,長6-30釐米,寬3-1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二至四回羽狀深裂,裂片5-8對,互生,斜展,彼此遠離,下部1-2對羽片較大,長可達10釐米,寬可達6.5釐米,卵形或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心臟形或近平截,一至三回羽狀深裂;小裂片2-5對,互生,斜展,彼此分開或接近,闊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可達35釐米,寬可達3釐米,先端漸尖、急尖或圓純,基部圓截形,有短柄,兩側有狹翅,下延於羽軸,深裂;末回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可達2釐米,寬可達6毫米,急尖頭或圓鈍頭,基部均沿末回羽軸下延成闊翅,全緣,彼此疏離;第二對羽片距基部一對3-5釐米,向上各對羽片均與基部羽片同形而逐漸變小。能育葉的柄與不育葉的相同;葉片長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5-40釐米,寬10-22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或圓截形,二三回羽狀深裂;羽片3-8對,互生,斜展,具柄,下部1-2對羽片最大,長可達14釐米,寬可達6釐米,卵形或長三角形,柄長可達2釐米;第二對羽片距第一對1.5-6釐米,向上各對羽片均逐漸變小,一至二回分裂;裂片狹線形,漸尖頭,角果狀,長可達1.5-4(6)釐米,寬不超過2毫米,邊緣薄而透明,無色,強度反捲達於主脈,好像假囊群蓋。主脈兩側的小脈聯結成網狀,網眼2-3行,為狹長的五角形或六角形,不具內藏小脈。葉幹後為軟草質,綠色,兩面均無毛;葉軸及各回羽軸與葉柄同色,光滑。孢子囊沿能育葉的裂片主脈兩側的網眼著生,稀疏,棕色,幼時為連續不斷的反捲葉緣所覆蓋,成熟後多少張開,露出孢子囊。孢子四面體形,不具周壁,外壁很厚,分內外層,外層具肋條狀紋飾,按一定方向排列。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及臺灣、四川、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池塘淺水處、水田或淺水溝中,有時漂浮於深水面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