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保留灌腸治療腎衰新法

“中藥保留灌腸療法”是將中藥湯劑灌注到人體結腸腔內,並利用結腸自身潛在的吸收和排洩功能,清除結腸內和腸粘膜上的有害代謝產物和毒素,以建立起“快速降低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的治療系統,從而達到“非透析療法”治療腎衰、尿毒症的目的。

慢性腎功能衰竭是由於各種慢性腎臟疾病晚期腎功能減退引起的,臨床表現是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及由於毒素貯存引起的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狀,中藥灌腸就是針對以上特點在結腸腔內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非透析”排毒系統,充分開發和利用腸粘膜的潛在功能,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穩定內環境,提高其對體內有毒溶質和由結腸吸收的“潛在性毒性化合物”的清除率,以達到治療腎衰、尿毒症的目的。它是繼口服、注射外,治療腎衰、尿毒症的一種全新的給藥、治療途徑。

早在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即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蜜煎導法、豬膽汁導法,開創了中醫直腸給藥的先河。唐代以後各代醫家沿用和發展了這一給藥方法,但主要仍適用於便秘患者的潤腸通便。而在近代已出現了用中藥灌腸療法大便不通、腸道寄生蟲病、潰瘍病、肛門區域性病症等。20世紀70年代以後,這一療法的應用日趨廣泛。它不僅可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數百種常見病證的治療,更因其給藥方法不受病人吞嚥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響,吸收快、藥效發揮迅速,而成為一種中醫藥常用的治療手段。特別是中藥灌腸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可使血肌酐、尿素氮等透過腸道而增加排洩,在腎病領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極大地發揮了中醫保守治療尿毒症的優勢及特色。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有中藥保留灌腸及中藥直腸點滴法兩種。

中藥灌腸療法的適應症。

1、早、中、晚期腎功能不全,特別是慢性腎功能不全的腎衰及尿毒症期血肌酐在1000umol/L之上的患者。

2、水腫、腹水,尤其適宜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徵等引起的重度水腫及肝腹水患者。

3、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引起的噁心、嘔吐、腕腹脹滿等胃腸功能紊亂患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