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綠麻根 - 中藥材

野绿麻根,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珠芽艾麻Laporteabulbifera(Sieb.etZucc.)Wedd.的根。分布于东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西藏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骨折疼痛,月经不调,劳伤乏力,肾炎水肿。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溼,活血止痛。

主治

用於風溼痺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骨折疼痛,月經不調,勞傷乏力,腎炎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

相關論述

《貴州草藥》:“祛風,除溼,活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風溼麻木:紅禾麻根15g,鮮品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

2、治風溼關節痛:紅禾麻根30g,紅五加皮9g。泡酒服。(1-2方出自《貴州草藥》)

3、治蕁麻疹:珠芽艾麻根6-9g。水煎服;小兒酌減。

4、治勞傷乏力:珠芽艾麻根。研粉,每次6g,睡前黃酒送服,每日1次。(2-4方出自《湖南藥物志第5卷》)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根部,除去莖、葉及泥土,曬乾。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曬乾或烘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莖連線成團塊狀,大小不等,灰棕色或棕褐色,上面有多數莖的殘基和孔洞。根簇生於根莖周圍,呈長圓錐形或細長紡錘形,扭曲,長6-20m,直徑3-6mm。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具細縱皺紋,有纖細的鬚根或鬚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淺紅棕色。氣微,味微苦、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蕁麻科植物珠芽艾麻。

形態特徵

珠芽艾麻又名:零餘子蕁麻,華中艾麻,麻風草。多年生草本。根數條,叢生,紡錘狀,紅褐色。莖下部多少木質化,高50-150釐米,不分枝或少分枝,在上部常呈“之”字形彎曲,具5條縱稜,有短柔毛和稀疏的刺毛,以後漸脫落;珠芽1-3個,常生於不生長花序的葉腋,木質化,球形,直徑3-6毫米,多數植株無珠芽。葉卵形至披針形,有時寬卵形,長(6-)8-16釐米,寬(2-5)3.5-8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稀淺心形,邊緣自基部以上有牙齒或鋸齒,上面生糙伏毛和稀疏的刺毛,下面脈上生短柔毛和稀疏的刺毛,尤其主脈上的刺毛較長,鍾乳體細點狀,上面明顯,基出脈3,其側出的一對稍弧曲,伸達中部邊緣,側脈4-6對,伸向齒尖;葉柄長1.5-10釐米,毛被同莖上部;托葉長圓狀披針形,長5-10毫米,先端2淺裂,背面肋上生糙毛。花序雌雄同株,稀異株,圓錐狀,序軸上生短柔毛和稀疏的刺毛;雄花序生莖頂部以下的葉腋,具短梗,長3-10釐米,分枝多,開展;雌花序生莖頂部或近頂部葉腋,長10-25釐米,花序梗長5-12釐米,分枝較短,常著生於序軸的一側。雄花具短梗或無梗,在芽時扁圓球形,徑約1毫米:花被片5,長圓狀卵形,內凹,外面近先端無角狀突起物,外面有微毛;雄蕊5;退化雌蕊倒梨形,長約0.4毫米;小苞片三角狀卵形,長約0.7毫米。雌花具梗:花被片4,不等大,分生,側生的二枚較大,緊包被著子房,長圓狀卵形或狹倒卵形,長約1毫米,以後增大,外面多少被短糙毛,背生的一枚圓卵形,兜狀,長約0.5毫米,腹生的一枚最短,三角狀卵形,長約0.3毫米;子房具雌蕊柄,直立,後彎曲;柱頭絲形,長2-4毫米,周圍密生短毛。瘦果圓狀倒卵形或近半圓形,偏斜,扁平,長約2-3毫米,光滑,有紫褐色細斑點;雌蕊柄增長到約0.5毫米,下彎;宿存花被片側生的2枚,長約1.5毫米,伸達果的近中部,外面生短糙毛,有時近光滑;花梗長2-4毫米,在兩側面扁化成膜質翅,有時果序枝也扁化成翅,匙形,頂端有深的凹缺。花期6-8月,果期8-12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下貨林邊山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