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莽草 - 中藥材

石莽草,中药名。为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capitatumBuch.-Ham.exD.Don的全草。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痄腮,疮疡,湿疹。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活血止痛。

主治

用於痢疾,腎盂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溼痛,跌打損傷,痄腮,瘡瘍,溼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熬膏塗。

注意事項

孕婦及無實熱者忌用。

藥理作用

1、抗感染作用。

2、解熱作用。

3、其他作用,無利尿作用。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涼血。主治泌尿系統感染,腹瀉,血尿。”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痢疾:石莽草60g,水煎。每日分2次服。(《廣西中草藥》)

2、治血尿,膀胱炎:鮮太陽草30g,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則加背蛇粉4.5g,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3、治腎盂腎炎,尿道結石,跌打損傷:頭花蓼15-30g。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4、治跌打瘀腫:石莽草打爛,酒炒外敷。

5、治風溼痛:石莽草煎水燻洗。(4-5方出自《廣西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曬乾或鮮用。

炮製方法

原生藥,去淨雜質,洗淨,潤軟,切段,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紅褐色,節處略膨大並有柔毛,斷面中空。葉互生,多皺縮,展平後呈橢圓形,長1.5-3cm,寬l-2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全緣,具紅色緣毛,上面綠色,常有人字形紅暈,下面綠色帶紫紅色,兩面均被褐色疏柔毛;葉柄短或近無柄;托葉銷筒狀,膜質,基都有草質耳狀片。花序頭狀,頂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稜,黑色。氣微,味微苦、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蓼科植物頭花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匍匐,叢生,基部木質化,節部生根,節間比葉片短,多分枝,疏生腺毛或近無毛,一年生枝近直立,具縱稜,疏生腺毛。葉卵形或橢圓形,長1.5-3釐米,寬1-2.5釐米,頂端尖,基部楔形,全緣,邊緣具腺毛,兩面疏生腺毛,上面有時具黑褐色新月形斑點;葉柄長2-3毫米,基部有時具葉耳;托葉鞘筒狀,膜質,長5-8毫米,鬆散,具腺毛,頂端截形,有緣毛。花序頭狀,直徑6-10毫米,單生或成對,頂生;花序梗具腺毛;苞片長卵形,膜質;花梗極短;花被5深裂,淡紅色,花被片橢圓形,長2-3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中下部合生,與花被近等長;柱頭頭狀。瘦果長卵形,具3稜,長1.5-2毫米,黑褐色,密生小點,微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溝邊、田邊陰溼處及岩石縫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