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牡丹湯 - 方劑

大黄牡丹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泻下剂。具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症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等湿热瘀结证。

  • 名称:大黄牡丹汤
  • 出处:《金匮要略》
  • 分类:泻下剂-寒下
  • 功用:泻热破结,散结消肿
  •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歌訣

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腸癰初起腹按痛,苔黃脈數服之康。

組成

大黃四兩(12g)、牡丹皮一兩(3g)、桃仁五十個(9g)、冬瓜仁半升(30g)、芒硝三合(9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水煎服。2、古代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功用

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

腸癰初起,溼熱瘀滯證。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則區域性腫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劇,小便自調,或時時發熱,自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

方義

本方所治之腸癰,多由腸中溼熱鬱蒸,氣血凝聚所致。溼熱與氣血互結成癰,不通則痛,故右少腹疼痛拒按,甚成腫痞;按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調,無淋瀝不暢之感,則知其非淋證;喜屈右足而不伸,伸則痛劇,是為縮腳腸癰;或時時發熱,自汗惡寒,是腸癰已成,氣血鬱滯,營衛失和使然;舌苔黃膩,脈滑數為溼熱內蘊之徵。《成方便讀》說:“病既在內,與外癰之治,又自不同。然腸中既結聚不散,為腫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治法宜瀉熱祛溼,破瘀消癰。方中大黃苦寒攻下,瀉熱逐瘀,盪滌腸中溼熱瘀結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兩藥合用,瀉熱破瘀,共為君藥。芒硝鹹寒,瀉熱導滯,軟堅散結,助大黃盪滌實熱,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腫,共為臣藥。冬瓜仁甘寒滑利,清腸利溼,引溼熱從小便而去,並能排膿消癰,為治內癰要藥,是為佐藥。

配伍特點

合瀉下、清利、破瘀於一方,溼熱得清,瘀滯得散,腸腑得通,則癰消而痛止,為治溼熱瘀滯腸癰的有效方劑。

運用

1、本方為治療溼熱血瘀腸癰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2、本方常用於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膽道感染、膽道蛔蟲、胰腺炎、急性盆腔炎、輸卵管結紮後感染等屬溼熱瘀滯者。

加減化裁

若熱毒較重者,加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敗醬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血瘀較重者,加赤芍、乳香、沒藥以活血祛瘀。

使用注意

凡腸癰潰後以及老人、孕婦、產後或體質過於虛弱者均應慎用或忌用。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闌尾化瘀湯、闌尾清化湯、闌尾清解湯三方,是在古方大黃牡丹湯的基礎上,根據中醫理論,參照現代研究成果而創立的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新方。闌尾化瘀湯以行氣活血藥為主,輔以清熱解毒、通裡攻下之品組方,長於行氣活血、清熱解毒,用於瘀滯型闌尾炎初期,或闌尾炎症消散後;闌尾清化湯以清熱解毒為主,輔以行氣活血、通裡攻下之品組方,長於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用於急性闌尾炎蘊熱期,或膿腫早期,或輕型腹膜炎;闌尾清解湯以清熱解毒、攻下散結為主,輔以行氣活血組方,功專清熱解毒、攻下散結、行氣活血,用於急性闌尾炎熱毒期。清腸飲與大黃牡丹湯同具清熱活血消癰之功,均用於腸癰。但大黃牡丹湯長於瀉下破瘀,用於腸癰初起,少腹腫痞伴便秘或大便澀滯不暢者;而清腸飲長於解毒、滋陰,用於腸癰屢發,毒甚且伴口乾、舌紅少津等陰傷表現者。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2、方論選錄徐彬《金匱要略論注》卷18:“大黃牡丹皮湯乃下方也。牡丹、桃仁瀉其血絡,大黃、芒硝下其結熱,冬瓜子下氣散熱,善理陽明,而復正氣。然此方雖為下藥,實內消藥也,故稍有膿則從下去,無膿即下出血之已被毒者,而腫消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