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韭 - 中藥材
太白韭,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太白韭AlliumprattiiC.H.Wright的全草。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发汗,散寒,健胃,接骨之功效。用于伤风感冒,头痛鼻塞,脘腹冷痛,消化不良,跌打骨折。
功效作用
功能
發汗,散寒,健胃,接骨。
主治
傷風感冒,頭痛鼻塞,脘腹冷痛,消化不良,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加蜂蜜搗敷。
相關論述
《青藏高原藥物圖鑑》:“治失眠。”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骨折:鮮野蔥,加蜂蜜搗爛外敷患處,能接骨。(《常用中草藥彙編原植物彩色圖鑑上》)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百合科植物太白韭。
形態特徵
鱗莖單生或2-3枚聚生,近圓柱狀;鱗莖外皮灰褐色至黑褐色,破裂成纖維狀,呈明顯的網狀。葉2枚,緊靠或近對生狀,很少為3枚,常為條形、條狀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罕為狹橢圓形,短於或近等於花葶,寬0.5-4(-7)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逐漸收狹成不明顯的葉柄。花葶圓柱狀,高10-60釐米,下部被葉鞘;總苞1-2裂,宿存;傘形花序半球狀,具多而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2-4倍,果期更長,基部無小苞片;花紫紅色至淡紅色,稀白色;內輪的花被片披針狀矩圓形至狹矩圓形,長4-7毫米,寬1-1.5(-2.5)毫米,先端鈍或凹缺,或具不規則小齒,外輪的寬而短,狹卵形、矩圓狀卵形或矩圓形,長3.2-5.5毫米,寬1.4-2(-2.9)毫米,先端鈍或凹缺,或具不規則小齒;花絲比花被片略長或長得多,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內輪的狹卵狀長三角形,基部寬0.8-1.5毫米,外輪的錐形;子房具3圓稜,基部收狹成長約0.5毫米的短柄,每室1胚珠。花果期6月底到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陝西、甘肅、青海、安徽、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4700m的陰溼山坡。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