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方劑

四七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具有降逆化痰,行气解郁之功效。主治痰涎结聚,七情气郁。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舌苔白滑,脉弦缓或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食道痉挛、慢性喉炎、梅核气、呼吸道炎症、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属于痰气郁结者。

  • 名称:四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别名:七气汤
  •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 功用:降逆化痰,行气解郁
  • 主治:痰涎结聚,七情气郁。

歌訣

四七湯理七情氣,半夏厚朴茯苓蘇。姜棗煎之舒鬱結,痰涎嘔痛盡能舒。又有局方名四七,參桂夏草妙更殊。 

組成

半夏(制)五錢(15克),厚朴(姜制)三錢(9克),茯苓四錢(12克),紫蘇葉二錢(6克)。

用法用量

上藥切碎,加生薑三片,大棗兩枚,加水煎服。

功用

降逆化痰,行氣解鬱。

主治

痰涎結聚,七情氣鬱。症見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嚥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攻衝作痛。

方義

1.氣鬱為本方的主證。方中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結開鬱,且又可和胃止嘔,厚朴下氣除滿。茯苓健脾滲溼,以杜生痰之源,助半夏化痰祛溼。蘇葉質輕辛溫,芳香疏散,可寬中散邪解鬱,升降並用,有利於氣機條暢,更有寬胸暢中,行氣解鬱之功。加生薑可助半夏降逆和胃止嘔,辛散化痰結。大棗可助茯苓健脾,且又可養血柔肝。諸藥合用,功效卓著。2.七氣湯除七情氣鬱,痰涎壅結,咯不出咽不下,胸滿氣喘,或咳,或嘔,或攻衝作痛;四七湯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虛冷上氣,或心腹絞痛、膨脹喘急。同一七惰氣鬱,同以四味治之,而補瀉不同,何也?蓋因其虛實不同,一是胸滿氣喘,一是虛冷上氣。一在中上兩焦實,而下焦未見虛證,一在中上兩焦實,而下焦已見虛證。因下焦不虛,故藥專治上中二焦之痰氣;因下焦已虛,故藥兼治下焦之虛寒。二方用藥之奇頗同,一用蘇葉治上焦之結,一用玉桂治下焦之寒,皆有妙義,不可不深察也。

運用

診斷要點: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嚥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攻衝作痛。舌苔白滑,脈弦緩或弦滑。臨床常用於治療食道痙攣、慢性喉炎、梅核氣、呼吸道炎症、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屬於痰氣鬱結者。

加減化裁

1.如果在四七湯上去厚朴、茯苓、紫蘇葉、生薑、大棗,加入人參、肉桂、炙甘草三味中藥材,就成了局方四七湯,可溫中解鬱,散結化痰,對於七情氣鬱、痰涎結聚證具有良好的療效。2.心腹痛加玄胡。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溫燥,易於傷陰助熱,故陰虛津虧或火旺者不宜使用。

重要文獻摘要

《湯頭歌訣》:“四七湯理七情氣,半夏厚朴茯苓蘇。姜棗煎之舒鬱結,痰涎嘔痛盡能舒。又有局方名四七,參桂夏草妙更殊。半夏、茯苓、厚朴、紫蘇葉。與生薑、大棗同煎,可行氣散結,降逆化痰,用於治療痰涎凝聚證及由喜、怒、悲、恐、憂、思、驚七情影響而致的氣鬱,故名四七湯。症見咽中有異物感,咯吐不出,咽之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胸脅攻撐作痛,舌苔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