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香薷 - 中藥材

土香薷,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ciliata(Thunb.)Hyland.的全草。具有发汗解暑,化湿利尿的功效。主治夏季感冒,中暑,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湿疹,痈疮。

功效作用

功能

發汗解暑,化溼利尿。

主治

夏季感冒,中暑,洩瀉,小便不利,水腫,溼疹,癰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煎水含漱或燻洗。

禁忌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熱病汗多表虛者忌用。”

化學成分

全草含黃酮類,甾醇類,三萜類,烷烴類及有機酸類等化合物。

1、黃酮類:5-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5,7-二羥基-4′-甲氧基黃酮,5-羥基-7,4′-二甲氧基黃烷醇,5-羥基-6-甲基黃烷酮-7-O-α-D-吡喃半乳糖甙,刺槐素-7-O-β-D-葡萄糖甙。

2、甾醇類:β-谷甾醇,胡蘿蔔甙。

3、三萜類:熊果酸,委陵菜酸,2-α-羥基熊果酸。

4、烷烴類:6-甲基三十三烷,13-環己基二十六烷。

5、有機酸類:棕櫚酸,亞油酸,亞麻酸。

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發表,利尿,解署,健胃,消腫。治夏季感冒發熱,頭痛,身痛,水腫,小便不利及下利腹痛嘔吐等症。”

2、《廣西本草選編》:“主治夏季感冒,中暑,急性胃腸炎,急性腎炎,偏頭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發熱身痛:香薷6g,算盤子樹6g,紫蘇9g,五穀草6g,食鹽少許。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暑熱口臭:香薷鮮全草30g,水煎服。或(香薷)全草、佩蘭、藿香各3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偏頭痛:用香薷(全草)30g。水煎,趁熱燻痛側頭部。

4、治囗腔炎,口臭:用香薷全草9-15g,水煎含漱。

5、治溼疹,面板瘙癢:用香薷鮮全草適量。水煎外洗。(3-5方出自《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或鮮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莖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50cm,表面紫褐色;質脆。葉捲曲皺縮,展平後呈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9cm,寬1-4cm,上面暗綠色,有疏生硬毛,下面淡綠色,散生多數亮黃色腺點;葉柄長0.5-3cm,有小硬毛。頂生假穗狀花序,稍偏向一側,花淡紫色。揉搓後有特異清香,味辛涼。

以枝嫩、穗多、氣香濃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唇形科香薷屬香薷。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莖直立,四稜形,紫褐色,多分枝,被疏柔毛。葉對生;葉柄長5-35mm,邊緣具狹翅,披毛。葉片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9cm,寬1-4cm,邊緣具鋸齒,上面被小硬毛,下面葉脈被小硬毛,其餘散佈腺點;輪傘花序多花密整合假穗狀花序,長2-7cm,頂生和腋生;苞片寬卵圓形或扁圓形,先端針芒狀,外面近無毛而具腺點,邊緣具緣毛;花萼鐘形,長約1.5mm,外面有毛和腺點,萼齒5,前2齒較長,先端具針芒狀;花冠淡紫色,外面被毛,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半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伸出,花絲無毛,花葯2室;雌蕊子房4裂,花柱內藏,柱頭2淺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mm,棕黃色。花期7-10月,果期8-12月。

分佈區域

分佈地區除青海、新疆外,全國各地均有產。

道地產區

主產於雲南、貴州等地,全國其他地區亦產。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可達3400m的山地、林內、河岸和路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