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間穴 - 針灸穴位

行间,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足背静脉网,第1趾背动、静脉,正当腓深神经的跖背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中痛等。直刺0.5-0.8寸。

名詞釋義

行,循行。穴在第一、二趾間縫紋端,因喻脈氣行於兩指間,而入本穴,故名行間。

功能作用

平肝息風,涼血活絡,清利下焦。

定位

位於足背,第1、2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第1趾背動、靜脈。正當腓深神經的蹠背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詳細主治

1、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歪等肝經風熱病證。2、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病。3、陰中痛、疝氣。4、遺尿、癃閉、五淋等泌尿系病證。5、胸脅滿痛。

詳細操作

正坐垂足,於足背第一、二趾趾縫端凹陷處取穴。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青光眼、肋間神經痛、睪丸炎、腸疝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小兒驚風、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腦溢血、腹膜炎、心悸、消化不良、便秘、陰莖痛、糖尿病、牙痛、齒齦炎、失眠症、足跟痛等。

配伍

1、配風池穴、肩髃穴、曲池穴、內關穴、三陰交穴、豐隆穴治眩暈。2、配風府穴、風池穴、外關穴、百會穴、前頂穴、太陽等穴治頭痛。3、配風池穴、太陽穴、臨泣穴、睛明穴、合谷穴治眼紅腫痛。4、配列缺穴、太淵穴、二間穴、申脈穴、內庭穴、通谷等穴治口眼喎。5、配委陽穴、殷門穴、太白穴、陰陵泉穴治腰痛不可俯仰。6、配絕骨穴、太沖穴、膝眼穴、三里穴、陽陵泉穴治膝脛痠痛。7、配曲泉穴、然谷穴、陰陵泉穴、大敦穴、小腸俞穴、湧泉穴、氣門穴治淋癃。8、配天樞穴、帶脈穴、三陰交穴、照海穴、公孫穴治月事不調。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行間者火也,在足大指間動脈陷者中,足厥陰之所溜也,為滎。”2、《針灸甲乙經》:“癲疾,短氣嘔血,胸背痛”,“善驚,悲不樂,厥,腿足下熱,面盡熱,渴”,“溺難,痛,白濁,卒疝,少腹腫,咳熱嘔吐,卒陰跳,腰痛不可以俯仰”,“月事不利”。3、《醫宗金鑑》:“從大軟上行足大指次指妓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4、《類經圖翼》:“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木氣自下。 ”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