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病)

概述

具有生長能力及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以外部位者,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當內膜在子宮肌層內生長,且侷限於子宮者,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又稱子宮肌腺病;內膜侵犯子宮肌層以外的組織,稱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其中以卵巢最為常見,此外子宮骶骨韌帶、子宮下段後壁漿膜層以及子宮直腸陷凹、乙狀結腸的盆腔腹膜、陰道直腸隔等處也較為常見,多發生於生育年齡婦女,近來發病率明顯增高。

病因

子宮內膜異位症為良性病變,但具有遠處轉移和種植能力。對於其發病原因,目前有多種學說。

子宮內膜種植學說,月經期脫落的子宮內膜碎屑隨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腹腔,種植於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

體腔上皮化生學說,卵巢生髮上皮、盆腔腹膜、直腸陰道隔等都是由具有高度化生潛能的體腔上皮分化而來,均具有潛在能力化生成為子宮內膜樣組織。

淋巴及靜脈播散學說,子宮內膜碎屑透過淋巴或靜脈播散種植,可造成遠隔器官的內子宮內膜異位症,如肺、胸膜病灶等。

症狀

1.痛經與疼痛,主要表現為繼發性與漸進性痛經。疼痛多位於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散至陰道、會陰、肛門或大腿部。常於經前1~2開始,經期第1天最劇,持續至經後逐漸消退,但隨月經週期而呈進行性加重,且疼痛程度與病灶大小不成正比。

2.月經失調,以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為主,可能與內膜增生或卵巢功能失調有關。

3.不孕,多數內膜異位患者輸卵管並無阻塞,可因輸卵管與其周圍組織有粘連,而致蠕動受限;少數患者輸卵管壁呈結節狀增厚、管腔可能被阻塞;子宮位置後傾固定、卵巢功能失調等原因,約74%以上患有不孕史。

檢查

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子宮多增大變硬,一般不超過3個月妊娠大小,多有壓痛,可能為侷限性隆起,也可能為均勻性增大。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徵者,可在子宮一側或雙側附件區捫及子宮相連的張力較大、不活動包塊,有壓痛;在子宮骶骨韌帶、子宮後壁或子宮直腸陷凹處可捫及一至數個米粒至蠶豆大小不等的硬結,明顯觸痛,肛診時尤為明顯。如陰道直腸受累,在陰道後穹窿可觸及甚至可見到突出的紫褐色結節。

治療

異位症較為理想的為激素類藥物。由於其對肝腎功能有不良影響,用藥期間應注意肝腎功能。

手術治療對藥物治療有不良反應或無效者。保留生育功能手術,保留卵巢功能手術,根治性手術,腹腔鏡下手術治療,是近年國外較普遍採用的新技術,分為電凝、燒灼及電切或鐳射切除三種。初步觀察術後妊娠率較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