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 - 中藥材

大黄,中药名。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主治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功效作用

功能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主治

1、積滯便秘: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洩熱,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

2、血熱吐衄,目赤咽腫: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洩,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

3、熱毒瘡瘍,燒燙傷:本品內服外用均可。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洩。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

4、瘀血諸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

5、溼熱痢疾、黃疸、淋證: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溼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溼熱蘊結之證。

6、西醫診為便秘、精神分裂症屬於實熱積滯,子宮頸惡性腫瘤、卵巢、輸卵管、骨盆蜂窩組織炎及腹膜炎、產後感染、膽囊惡性腫瘤、氣管及肺惡性腫瘤、何傑金病、無月經屬於瘀血阻滯,胃潰瘍、各種鼻炎引起的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疥癬屬於火邪上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屬於溼熱蘊結,病毒性肝炎、高血壓性腎臟疾病、腎及輸尿管結石、膀胱炎屬於水飲停留。

用法用量

1、內服:煎湯,3-12g;瀉下通便,宜後下,不可久煎;或用開水泡漬後取汁飲;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塗。煎液亦可作灌腸用。

2、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後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用於瘀血證。大黃炭則多用於出血證。

不良反應

1、生藥一般毒性較低,但服用過量也可中毒,尤其是鮮大黃毒性較大,可引起噁心、嘔吐、頭昏、腹脹痛、黃疸等。

2、引起大黃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服用過量及長期使用,故臨床上應掌握用量及中病即止的用藥原則。

3、中毒早期可注射阿樸嗎啡催吐;瀉下不止時,可給收斂劑,有脫水現象時可輸液;鎮靜止痛劑也可應用;腹痛劇烈時,可用白芍15g、烏藥、黃連、延胡索、藿香各9g、廣木香3g、甘草6g水煎服;休克時,可用四逆針,每次2-4ml肌注或靜注。

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黃芩為使。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核黃酸、煙酸、咖啡因、茶鹼等藥同用;

(2)不宜與鐵劑、洋地黃等藥物合用;

(3)不宜與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合用;

(4)不宜與四環素、利福平、磺胺類藥合用,有可能發生中毒性肝病;

(5)不宜與維生素B2、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B4、維生素C合用,因其能使大黃的抑菌作用降低;

(6)不宜與異煙肼同用,容易形成鞣酸鹽沉澱,使吸收減少,影響療效;

(7)大黃與苯巴比妥、磺胺、青黴素、複方阿司匹林等藥物存在交叉過敏現象,不宜同用;

(8)酚妥拉明可以拮抗大黃的止血作用,不宜同用;

(9)氯黴素可以降低大黃的瀉下作用,不宜同用;

(10)藥用炭、鞣酸蛋白、鹼性藥物(如碳酸氫鈉)可以減少大黃的吸收,不宜同用。

注意事項

1、本品為峻烈攻下之品,易傷正氣,如非實證,不宜妄用。

2、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

3、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

化學成分

主要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蒽醌苷和雙蒽醌苷。雙蒽醌苷中有番瀉苷A、B、C、D、E、F;遊離型的苷元有大黃酸、大黃酚、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另含鞣質類物質、有機酸和雌激素樣物質等。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大黃有瀉下作用,大黃蒽醌苷是其產生瀉下作用的主要成分。對胃、十二指腸以及肝損傷有保護作用,並能促進膽汁和胰腺的分泌。

2、對血液系統的作用:大黃對微迴圈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止血,又能活血,還可降血脂。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黃蒽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大黃對某些真菌、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和血吸蟲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大黃小劑量有強心作用,大劑量則表現為抑制作用。大黃酊劑可使兔耳血管擴張,使正常大鼠血壓下降。

5、對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黃對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能促進人T淋巴細胞轉化,提高肝炎患者血內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大黃蒽醌類衍生物對機體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此外,大黃尚有一定的降低尿素氮、利尿、抗炎、解熱、抗腫瘤、抗衰老、抗生育等作用。

毒理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掌葉大黃醇提取物40g(生藥)/kg,大鼠灌服煎劑30g/kg,72h內未見異常表現和死亡,小鼠口服掌葉大黃煎劑LD50153.5±4.5g/kg。小鼠灌服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和大黃酚的LD50分別為0.56g/kg、1.15g/kg和10.0g/kg。通常服用大量毒性較低,但服用過量可引起中毒,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等。長期經常服用蒽醌類瀉藥可致肝硬變和電解質代謝紊亂。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2、《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3、《本草綱目》: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4、《藥品化義》:大黃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斬關奪門之力,故號將軍。專攻心腹脹滿,胸胃蓄熱,積聚痰實,便結瘀洫,女人經閉。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陽明腑實證,常與芒硝、厚朴、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如大承氣湯(《傷寒論》);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藥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

2、治裡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藥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並顧。

3、治熱結而氣血不足者,配人參、當歸等藥,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如熱結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參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秘,須與附子、乾薑等配伍,如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4、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常與黃連、黃芩同用,如瀉心湯(《金匱要略》)。

5、治上消化道出血,現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有較好療效。

6、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與黃芩、梔子等藥同用,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7、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

8、治腸癰腹痛,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9、治乳癰,可用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良方》)。

10、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太平聖惠方》)。

11、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12、治婦女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

13、治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14、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15、治腸道溼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

16、治溼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溼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相關配伍

1、大黃配荊芥穗:大黃苦寒,主沉降,力猛善行,為瀉下之要藥;荊芥穗味辛芳香性溫不燥,氣質輕揚,長於升散。二藥配伍,一升一降,相互制約,清升濁降,共收清熱通便之功。

2、大黃配肉桂:大黃苦寒通下,破積導滯,瀉火涼血,行瘀通經;肉桂辛熱溫中益火消陰,溫補腎陽,散寒止痛。二藥配伍,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互轉化,以肉桂之辛熱,制大黃之苦寒峻下之勢;又以大黃之寒涼,制肉桂辛熱燥烈之弊,共收振脾陽通大便之功。

3、大黃配升麻:大黃苦寒,氣味俱厚,走而不守,盪滌積聚,無所阻礙,抗菌解毒,瀉火涼血,逐瘀通經,利膽退黃;升麻體輕升散,昇陽散鬱,清熱解毒,疏風透疹。大黃以沉降為主,升麻以升散為要。二藥伍用,升降兼備,相反相成,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甚妙。

4、大黃配煅石膏:大黃清熱涼血解毒;煅石膏斂瘡生肌。二藥配仼,涼血解毒,燥溼生肌,研末外敷可治燙傷。

5、大黃配附子:大黃苦降下行,攻積導滯;附子辛熱走散,溫裡散寒,並制約大黃的寒凝之性。二藥配伍,既能溫散寒結,又能通下積滯。治療寒實內結的腹痛便秘有良效;因二藥善通下寒積,又可用治疝氣疼痛。

6、大黃配阿膠:大黃苦寒清熱,瀉下積滯;阿膠養陰補血,潤燥清熱。二藥相配,養陰清熱,潤腸通便。治療陰虛腸燥及熱邪傷陰所致的大便秘結,療效較好。

7、大黃配乾薑:大黃通腑洩熱,推陳出新,小量可開啟脾胃,調中化溼;乾薑溫胃散寒,和中止痛。二藥合用,寒熱相製為用,共奏溫脾清胃,安和中焦之功。

8、大黃配生石膏:大黃涼血解毒,清熱瀉火,攻積導滯;生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兼能透達邪熱。二藥合用,氣血兩清,內洩外透,共奏清洩實熱之功。凡邪熱內盛,高熱不退,煩渴便秘,皆可配伍應用。

9、大黃配生地黃:大黃清洩血分實熱,涼血祛瘀止血;生地黃養陰清熱,涼血止血。二藥配伍,清熱養陰而不傷正,涼血止血而不留瘀。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尿血等有較好療效。

10、大黃配代赭石:大黃清洩瘀熱,涼血止血;代赭石平肝鎮逆,涼血止血。二藥配伍,清鎮平降,相得益彰,共奏平肝涼血,化瘀止血之功。治療肝火上衝,氣火上逆所致咳血、吐血、衄血、便血等。

11、大黃配赤芍:大黃活血化瘀,盪滌腸胃實熱積滯;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藥相配,既能清熱瀉火通便,又能化瘀消癥散結。治療實熱結聚所致的便秘以及瘀血內結所致的癥瘕痞塊有良效12、大黃配龍膽:大黃盪滌腸胃有形之積滯,又能洩無形之熱邪;龍膽苦寒,清肝洩火。二者合用,清洩肝膽實火,除胃腸之伏火積熱。治療肝膽鬱熱上炎之胸脅疼痛、口苦耳聾、目赤腫痛,肝膽溼熱之黃疸,胃腸積熱之口臭咽乾、腹脹便結,以及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

13、大黃配漏蘆:大黃瀉火,清熱解毒;漏蘆凊熱解毒,散結消癰。二藥配合,清熱解毒功效增強,專瀉臟腑實火而涼血解毒。治療癰毒腫痛,體壯熱盛者。

14、大黃配白芷:大黃清熱解毒、通便導滯;白芷消癰止痛。二者配伍,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治療背癰初起、紅腫疼痛、大便秘結者。

15、大黃配當歸:大黃活血祛瘀;當歸補血活血止痛。二者配伍,有活血祛瘀、消胂止痛之功。治療跌打損傷、瘀血在內、脹滿疼痛者。

16、大黃配枳實:大黃攻積導滯,長於下胃腸熱結之有形積滯;枳實下氣消痞,功專瀉胃腸結氣之無形氣痞。二者配伍,共奏瀉熱除積、利氣消痞之功。治療氣滯食停之胃脘痞滿、腹脹疼痛、大便秘結等。

17、大黃配三七、血竭:大黃活血祛瘀;三七活血止血定痛;血竭活血消腫。三藥合用,有活血祛瘀、止血定痛之功。治療跌打損傷之瘀血腫痛。

鑑別用藥

1、生大黃、酒大黃與大黃炭: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者宜生用,人湯劑應後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用於瘀血證。大黃炭則多用於出血證。

2、大黃與土大黃:兩藥名稱相近,同用蓼科植物的根莖入藥,均含蒽醌類衍生物,有瀉下、清熱、行瘀、解毒作用,可用治大便秘結、跌打損傷、癰瘍腫毒之證。大黃苦寒峻瀉,攻積導滯,盪滌腸胃,適用於實熱內蘊、大便燥結等;其苫寒沉降,直折火邪,引火熱毒邪下行,排洩而出,故用治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牙痛、口瘡等;又能清洩溼熱,可治黃疸、淋證或瀉痢後重等溼熱之邪所致病證;兼入血分,活血祛瘀,常用於瘀阻經閉、癥瘕積聚或產後惡露不下等。土大黃味辛、苦,性涼,所含結合及遊離蒽醌衍生物約1.14%,瀉下作用不及大黃的一半,但有較好的清熱利溼、解毒殺蟲作用,治療溼疹、疥癬、癰瘡,收效良好。

相關藥品

清瀉丸、清寧丸、尿毒清顆粒、大黃清胃丸、胃腸復元膏。

相關方劑

大承氣湯(《傷寒論》)、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溫脾湯(《千金方》)、桃核承氣湯(《傷寒論》)、大黃䗪蟲丸(《金匱要略》)。

附註

商品以掌葉大黃產量大,唐古特大黃次之,藥用大黃少見。銷全國,並出口。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於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除去鬚根,颳去外皮切塊乾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炮製方法

1、大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小方塊,晾乾或低溫乾燥。

2、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大黃片100kg,用黃酒10kg。酒炒後,其力稍緩,並能引藥上行,可清上焦實熱。

3、酒熟大黃:取大黃片或塊,用黃酒拌勻,稍悶,裝入燉藥罐或適宜容器內,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為度,取出,乾燥。每大黃片或塊100kg,用黃酒30kg。

4、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5、醋大黃:取大黃片,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大黃片100kg,用米醋15kg。

6、蜜大黃:先將蜂蜜置鍋內,加熱至沸,加入大黃片,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大黃片100kg,用煉蜜18kg。

7、制大黃(車前草、側柏葉制):先將大黃揀淨雜質,用清水浸泡約6-8h,撈出,浸泡的水待澄清濾淨泥沙雜質後,傾入鍋內。每100kg原幹藥,加輔料(鮮車前草10kg,鮮側柏葉10kg),與大黃分層放入鍋內,用武火煮4-6h,煮至水將近干時,加入白酒10kg,拌勻,再用文火煮約10-20min,吸乾水分,取出。除去車前草、側柏葉,將大黃曬至五成干時,用刀切成7-10mm的小方塊,曬乾或烘乾。曬時勤翻動,以免發黴。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熟大黃、酒大黃,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和栓內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篩管群明顯;薄壁組織發達。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多數澱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位於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於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緣紋孔導管、網紋導管、螺紋導管及環紋導管非木化。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晶。

3、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泡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乾,殘渣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加熱迴流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振搖提取,每次20ml,合併乙醚液,蒸乾,殘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燻後,斑點變為紅色。

藥材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紡錘形、卵圓形或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塊片,長3-17cm,直徑3-9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系由微細的類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散在的星點(異型維管束),未除盡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橫皺紋及縱溝,頂端有莖葉殘基。切面多凹凸不平。質堅實,有的中心稍鬆軟,不易折斷,折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顆粒性;根莖髓部寬,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質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不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慼。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者為佳。

飲片性狀

1、大黃: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小方塊,表而紅棕色或黃褐色,可見明顯星點。有香氣,味苦而微澀。

2、酒大黃:形如人黃片,聞深褐色,偶有焦斑,略有酒氣。酒大黃形如大黃片,表面黑褐色,微有酒香氣。

3、大黃炭:表面焦黑色,內呈褐色,質輕而跪,有焦香氣,咪微苫、澀。

4、醋大黃:略有醋氣。

5、蜜大黃:形如大黃片、略香氣,味甜、苦。

6、制大黃:形如大黃塊,略具潸香氣,味微苦、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蓼科大黃屬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

形態特徵

1、掌葉大黃: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莖粗壯。莖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無毛。基生葉大,有粗壯的肉質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cm以上,3-7掌狀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狀分裂,上面疏生乳頭狀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筒狀,密生短柔毛。花序大圓錐狀,頂生;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花紫紅色或帶紅紫色;花被片6,長約1.5mm,成2輪;雄蕊9;花柱3。瘦果有3稜,沿稜生翅,頂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2、唐古特大黃 :本種與掌葉大黃極相似,主要區別為,葉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狀披針形或狹線形,裂片窄長。花序分枝緊密,向上直立,緊貼於莖。

3、藥用大黃:本種與上2種的主要不同點是,基生葉5淺裂,淺裂片呈大齒形或寬三角形;托葉鞘膜質,較透明,上有短毛。花較大,淡黃綠色、花蕾橢圓形,果枝開展,翅果邊緣不透明。

分佈區域

1、掌葉大黃:分佈於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西藏東部陝西、甘肅東南部、青海。

2、唐古特大黃:分佈於四川及西藏東北部、甘肅、青海。

3、藥用大黃:分佈於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南部等地。

道地產區

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藥材稱北大黃,主產於青海、甘肅等地。藥用大黃藥材稱南大黃,主產於四川。

生長環境

1、掌葉大黃:生亍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

2、唐古特大黃 :生於山地林緣較陰溼的地方。

3、藥用大黃:生於山地林緣或草坡。

生長見習

喜冷涼氣候,耐寒,忌高溫。野生於我國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m左右的高山區;家種多在1400m以上的地區。冬季最低氣溫為-10℃以下,夏季氣溫不超過30℃,無霜期150-180d,年雨量為500-1000mm左右。對土壤要求較嚴,一般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最好,粘重酸性土和低窪積水地區不宜栽種。連作,需經4-5年後再種。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也可用子芽(母株根莖上的芽)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大黃品種易雜交變異,應選品種較純的三年生植株作種株,7月中、下旬待種子大部變黑褐色時,連莖割回,陰乾,脫粒。備用。用育苗移栽、直播法兩種。分春播和秋播,一般以秋播為好。育苗,可條播或撒播。條播者橫向開溝,溝距25-30cm,播幅10cm,深3-5cm,每1h㎡用量30-75kg。撒播是將種子均勻撒在畦面,薄覆細土,蓋草。每1h㎡用種量75-105kg。發芽後於陰天或晴天午後將蓋草揭去。苗出齊後,及時除草、澆水。如幼苗太密,可結合第1次除草間苗。苗期追施稀薄人畜糞尿2-3次。初冬回苗後用土、草或落葉覆蓋,至次年萌芽時揭去覆蓋物。春播者於第2年3-4月移栽,秋播者於第2年9-10月移栽。選根有中指粗的幼苗,將側根及主根的細長部分剪去,按行距70cm,株距50cm開穴,穴深30cm左右,每穴栽苗1株。春季移栽的蓋土宜淺,使苗葉露出地面,以利生長;秋季移栽蓋土宜厚,應高出芽嘴5-7cm,以免冬季遭受凍害。直播法,按行距60-80cm,株距50-70cm穴播,穴深3cm左右,每穴播種5-6粒,覆土2cm左右。每1h㎡用種子22.5-30kg,苗期管理與育苗移栽法相同。間苗1-2次,在苗高10-15cm時定苗,每穴1株。

2、子芽繁殖:在收穫大黃時,將母株根莖上的萌生健壯而較大子芽摘下,按行株距55cm×55cm挖穴,每穴放1子芽,芽眼向上,覆土6-7cm,踏實。栽種時在切割傷口塗上草木灰,以防腐爛。

病蟲防治

1、病害:根腐病、輪紋病、瘡痂病、炭疽病、霜黴病等,可採用綜合防治法,實行輪作;保持土壤排水良好;及早撥除病株燒燬,病株處的土壤用石灰消毒;清除枯枝落葉及雜草,消火過冬病源;發病前或發病時用1∶1∶120波爾多液噴霧或澆灌。

2、蟲害:金龜子和蚜蟲,可用化學藥劑毒殺。金龜子為害亦可在早晨捕殺或夜晚點燈誘殺成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