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梢蛇 - 中藥材

乌蛇,中药名。为游蛇科乌梢属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主治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通絡,止痙。

主治

1、風溼頑痺,中風半身不遂:本品性走竄,能搜風邪,透關節,通經絡,常用於風溼痺證及中風半身不遂,尤宜於風溼頑痺,日久不愈者。

2、小兒驚風,破傷風:本品能入肝祛風以定驚搐。

3、麻風,疥癬:本品善祛風而能止癢。

4、本品又可治瘰癧、惡瘡。

5、西醫診為風溼、類風溼關節炎、頸椎病、坐骨神經痛骨髓炎、產後身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風寒溼邪阻於經絡者,銀屑病、陰囊溼疹、面板瘙癢、急慢性溼疹、蕁麻疹、玫瑰糠疹屬風邪在表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劑、酒浸服。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

血虛生風者慎服;忌犯鐵器。

化學成分

本品含賴氨酸、亮氨酸、穀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等17種氨基酸,並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等。

藥理作用

烏梢蛇水煎液和醇提取液有抗炎、鎮靜、鎮痛作用。其血清有對抗五步蛇毒作用。

毒理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烏梢蛇水煎劑的LD50為166.2g/kg,醇提取液為20.41g/kg。中毒症狀有僵住、姿勢固定和發紺等,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相關論述

1、《開寶本草》:“主諸風瘙癮疹,疥癬,面板不仁,頑痺諸風。”

2、《本草綱目》:“功與白花蛇(即薪蛇)同而性善無毒。”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破傷風,項頸緊硬,身體強直:烏蛇、白花蛇各二寸(項後取,先酒浸,去骨,並酒炙),蜈蚣一條(全者)。上三味,為細散。每服二錢至三錢匕,煎灑小沸調服。(《聖濟總錄》定命散)

2、治嬰兒撮口,不能乳者:烏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麝香一分。為末,每用半分,荊芥煎湯調灌之。(《聖惠方》)

3、治麻風:烏蛇一條(去皮、骨,酒蒸),地骨皮(去土、骨)、山梔、白芷、草烏、白附子、胡椒各等分。為細末,入楓子油二兩五錢拌勻,如無油,入楓子肉五兩,和為丸。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臨臥,日進三服。(《秘傳大麻風方》烏蛇丸)

4、治一切乾溼癬:烏蛇(酒浸,去皮、骨,炙)一兩,幹荷葉半兩,枳殼(去瓤,麩炒)三分。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空心蜜酒調下,日、晚再服。(《聖濟總錄》三味烏蛇散)

5、治虛弱兒童,頸間淋巴有小核,常易傷風咳嗽,或肺門淋巴結核:烏梢蛇肉(去頭、皮)焙燥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3g,每日2-3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相關方劑

方劑:三味烏蛇散(《聖濟總錄》)、定命散(《聖濟總錄》)、烏蛇散(《衛生總微》)。

中成藥:烏蛇止癢丸、風溼福音丸、風溼藥丸、青大將丸、白癜風膠囊。

附註

配伍應用:

1、烏梢蛇配蘄蛇:烏梢蛇能搜風邪,而定驚止痙;蘄蛇主入肝經,能息肝風,定驚搐,止痙厥,尤以搜風見長,為風藥中之猛劑。兩藥配伍,息風止痙之功更強。適用於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痙攣抽搐等,

2、烏梢蛇配全蠍:烏梢蛇功善搜經絡風邪而定驚搐;全蠍主人肝經,既平息肝風,又搜風通絡,兼具息風止痙及搜風止痙之效。兩藥配伍,能搜風息風,定搐止痙。適用於小兒驚癇、風痰所致的筋脈痙攣及破傷風抽搐等。

3、烏梢蛇配蟬蛻:烏梢蛇功能搜風散血中毒結,外達皮腠;蟬蛻性涼,能散風熱止癢。兩藥相配,可散毒結,祛風止癢。適用於癮疹,面板瘙癢,疥癬等。

鑑別應用:

烏梢蛇與蘄蛇:兩藥同為祛風溼藥,性善走竄,能通表達裡,內走臟腑,外達肌膚透骨搜風,均為祛風之專藥,病深日久者宜之;又皆能祛風通絡,定驚止痙,常用治風溼痺痛,筋脈拘攣,肢體麻木,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麻風,頑癬,面板瘙癢,以及小兒急慢驚風,破傷風等。蘄蛇有毒而藥力較強,為治風溼頑痺的要藥。烏梢蛇具有祛風通絡、除溼殺蟲之效,功近蘄蛇而力緩無毒,更長於祛肌肉、面板之風,而其治療風痺疥癬之力,又強於蘄蛇。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或先剝去蛇皮留頭尾,除去內臟,乾燥。去頭及鱗片,切段生用、酒炙,或黃酒悶透,去皮骨用。

炮製方法

1、烏梢蛇,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頭、鱗片及灰屑,切段。

2、烏梢蛇肉,現行,取烏梢蛇,用黃酒浸潤,悶透後,取出,除去皮、骨,切段,曬乾。

3、酒烏梢蛇,現行,一法:取烏梢蛇段,噴淋黃酒,拌勻,悶透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時,取出,放涼。每烏梢蛇100kg,用黃酒20kg。二法:取淨烏梢蛇置容器內,用黃酒浸泡均勻,置籠屜內,用武火加熱,蒸透後,取出切段,乾燥。每烏梢蛇100kg,用黃酒30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防黴。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稜,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第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捲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飲片性狀:

1、烏梢蛇:呈半筒狀小段,長約30mm,表皮烏黑色,脊部具高突成屋脊狀。切面黃白色或灰棕色,質堅硬,氣腥,味淡。

2、烏梢蛇肉:呈小段片狀,長20-30mm,無皮、骨,黃白色或灰黑色,質韌,氣腥,略有酒氣。

3、酒烏梢蛇:形如烏梢蛇段,色澤加深,略有酒氣。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遊蛇科烏梢屬動物烏梢蛇。

形態特徵

形體較粗大,頭頸區分不明顯,全長可達2m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條黑線縱貫全身,成熟個體後段色深,黑線不明顯,背脊黃褐縱線較為醒目,幼蛇背面灰綠色,其上有4條黑線縱貫全身。頰鱗1,偶有1小鱗,位於其下,眶前鱗2,眶後鱗2(3);顳鱗2(1)+2,上唇鱗3-2-3式。背鱗16-16(14)-14,中央2-4(6)行起稜。正脊兩行稜極強,腹鱗192-205;肛鱗2分,尾下鱗95-137對。

分佈區域

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臺灣。

道地產區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