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活絡丹 - 方劑

小活络丹,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为治风剂。具有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风寒湿痹证。症见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脉沉弦或涩。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以及坐骨神经痛、肩周炎以及中风后遗症等属于风寒湿痰瘀血留滞经络者。

  • 名称:小活络丹
  • 出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 主治:风寒湿痹

歌訣

小活絡丹天南星,二烏乳沒加地龍;中風手足皆麻木,風痰瘀血閉在經。

組成

川烏(炮,去皮、臍)、草烏(炮,去皮、臍)、地龍(去土)、天南星(炮)各六兩(各180g),乳香(研)、沒藥(研)各二兩二錢(各66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以上6味,粉碎成細末,過篩,加煉蜜製成大蜜丸,每丸重3g,每次1丸,每日2次,用陳酒或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劑量按比例酌減,川烏、草烏先煎30分鐘。2、古代用法:上為細末,入研藥和勻,酒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3g),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荊芥湯送下亦可。

功用

祛風除溼,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主治

風寒溼痺。肢體筋脈疼痛,麻木拘攣,關節屈伸不利,疼痛遊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脈沉弦或澀。亦治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經絡中有溼痰瘀血,而見腰腿沉重,或腿臂間作痛。

方義

本方證乃風寒痰溼瘀血,痺阻經絡所致。風寒溼邪留滯經絡,日久不愈,氣血不得宣通,營衛失其流暢,津液凝聚為痰,血行痺阻為瘀,風寒溼邪與痰瘀交阻,經絡不通,故見肢體筋脈疼痛、麻木拘攣、屈伸不利等症;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而見腰腿沉重,或腿臂間作痛,其理亦同。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留者攻之”、“逸者行之”的原則,治宜祛風散寒除溼與化痰活血通絡兼顧。方中川烏、草烏大辛大熱,長於祛風除溼,溫通經絡,並有較強的止痛作用,共為君藥。天南星辛溫燥烈,善能祛風燥溼化痰,以除經絡中之風痰溼濁,為臣藥。佐以乳香、沒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而止痛,並使經絡氣血流暢,則風寒溼邪不復留滯:地龍性善走竄,為入絡之佳品,功能通經活絡。以酒送服,取其辛散溫通之性,以助藥勢,並引諸藥直達病所為使。諸藥合用,可祛除留滯於經絡中之風寒溼邪與痰濁、瘀血,使氣血流暢,經絡宣通,則諸症可愈。

配伍特點

本方祛風散寒、除溼化痰之中,納活血祛瘀之法,但以辛熱散寒通絡為主。

運用

1、本方為治療風寒溼痰瘀血留滯經絡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舌淡紫,苔白為辨證要點。2、本方常用於慢性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症以及坐骨神經痛、肩周炎以及中風後遺症等屬於風寒溼痰瘀血留滯經絡者。

加減化裁

若見疼痛遊走不定者,加防風、秦艽以祛風止痛;腰腿沉重而痛者,加蒼朮、防己以去溼通經;肢節冷痛為主者,可加肉桂,並重用川烏、草烏以逐寒溼。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溫燥,藥力較峻猛,宜於體實氣壯者,對陰虛有熱及孕婦慎用。且川烏、草烏為大毒之品,不宜過量,慎防中毒。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大活絡丹與小活絡丹的功用、主治相仿。但本方以祛風、除溼、溫裡、活血藥配伍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等扶正之品組方,屬於標本兼顧之治,適用於邪實而正虛者;小活絡丹以祛風、除溼、逐寒藥配伍化痰、活血之品組方,純為祛邪而設,適用於邪實而正氣不衰者。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1:“治丈夫元髒虛氣,婦人脾血久冷,諸般風邪溼毒之氣,留滯經絡,流注腳手,筋脈攣拳,或發赤腫,行步艱辛,腰腿沉重,腳心吊痛,及上衝腹脅膨脹,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衝心悶亂,及一切痛風走注,渾身疼痛。”2、方論選錄張秉成《成方便讀》卷2:“夫風之中於經也,留而不去,則與絡中之津液氣血,渾合不分,由是衛氣失其常道,絡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絡中之津液,即結而為痰。經絡中一有溼痰死血,即不仁且不用,腿臂間痛,所由來也。然治絡一法,較治腑治髒為難,非湯劑可以盪滌,必須用峻利之品,為丸以搜逐之。故以川烏、草烏直達病所,通行經絡,散風邪,逐寒溼,而膽星即隨其所到之處,建祛風豁痰之功。乳、沒之芳香通絡,活血行瘀。蚯蚓之蠕動善穿,用為引導。用酒丸酒下,雖欲其緩,而仍欲其行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