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飛揚草 - 中藥材

大飞扬草,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hirtaL.的带根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通乳的功效。主治肺痈,乳痈,痢疾,泄泻,热淋,血尿,湿疹,脚癣,皮肤瘙痒,疔疮肿毒,牙疳,产后少乳。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利溼止癢,通乳。

主治

肺癰,乳癰,痢疾,洩瀉,熱淋,血尿,溼疹,腳癬,面板瘙癢,疔瘡腫毒,牙疳,產後少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服。

化學成分

1、全草含無羈萜,β-香樹脂醇,三十一烷,β-谷甾醇,又含蒲公英賽醇,蒲公英賽酮,菠菜甾醇,豆甾醇,蒲桃醇,槲皮素,鼠李素-3-鼠李糖甙。

2、莖含無羈萜,三十烷醇,三十一烷醇,蒲公英賽醇,三十一烷,β-香樹脂醇等。

3、葉含沒食子酸,槲皮甙,楊梅甙,3,4-二-O-沒食子醯奎寧酸,2,4,6-三-O-沒食子醯-D-葡萄糖及1,2,3,4,6-五-O-沒食子醯-β-D-葡萄糖。

4、新鮮花含並沒食子酸。

藥理作用

1、中樞神經作用:①中樞性鎮痛作用,大飛揚草水浸膏給小鼠腹腔注射20-400mg/kg,可顯著減少扭體反應的扭體數;25mg/kg腹腔注射,可顯著延長小鼠熱板法痛覺時間。預先注射1mg/kg的納洛酮可減少大飛揚草的鎮痛作用。②對酵母引起發熱的大鼠,大飛揚草水浸膏100-400mg/kg腹腔注射,可顯著降低體溫,平均降溫達1.7-1.9℃。

2、抗菌作用:大飛揚草煎劑用平板紙片法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無羈萜可抑制真菌生長。

3、抗炎作用:100mg/kg大飛揚草提取物預先給大鼠腹腔注射,可明顯減少角叉菜膠引起的炎症反應,且存在劑量依賴關係。角叉菜膠注射後2h,100mg/kg劑量達26%最大抑制值,注射後3h,200mg/kg劑量達60%最大抑制值。但對類風溼關節炎無效。

4、興奮子宮作用:飛揚草花的成分並沒食子酸有興奮子宮作用,對妊娠8、12或16d的小鼠,靜脈注射1.2mg/kg,可增加其流產的發生率。

5、止瀉作用:飛揚草全草的煎劑,對蓖麻油、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E2等引起的洩瀉模型,顯示其止瀉作用。但對硫酸鎂引起的洩瀉無效。煎劑可延緩小腸由蓖麻油引起的運動加速,單獨應用槲皮甙50mg/kg對蓖麻油及前列腺素E2引起的小鼠腹瀉也有止瀉作用。而槲皮甙的止瀉機制是由其甙元槲皮素(quercetin)從腸中釋出所致。

6、其他作用:大飛揚草100℃沸水提取的鮮草浸膏對變形阿米巴有細胞毒作用,幹品提取的浸膏作用減弱。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浮游虛火,敷牙肉腫痛。”

2、《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消腫,治瘡瘍。”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祛風止癢,通乳。治腸炎,痢疾,皮炎,溼疹,面板瘙癢,腳癬,產後少乳。”

4、《雲南中草藥》:“治肺癰,乳癰,小便不利,血尿,小兒疳積,膿皰瘡,外傷出血,無名腫毒。”

5、《廣西民族藥簡編》:“治遺尿,胃病,腹瀉,疔瘡,紅癬,鼻竇炎。”

6、《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道滴蟲,消化不良,支氣管炎,腎盂腎炎。”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肺癰:鮮大飛揚全草一握,搗爛,絞汁半盞,開水沖服。

2、治乳癰:大飛揚全草60g和豆腐120g燉服;另取鮮草一握,加食鹽少許,搗爛加熱水外敷。(1-2方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3、治赤白痢疾:大飛揚草15-24g,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用開水燉服。

4、治小便不通,淋血:鮮大飛揚30-60g。酌加水煎服,日服2次。(3-4方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5、治化膿性皰疹,瘙癢性皮炎:飛揚草、馬蘭各30g,小檗6g,甘草3g。共研細末,調茶油塗患處。(《福建藥物志》)

6、治溼疹:飛揚草1000g,黑麵葉2000g,毛麝香250g。加水45000ml,煎成15000ml。根據溼疹部位可選擇坐浴、溼敷或外塗。有感染者加穿心蓮內服。

7、治腳癬:飛揚草330g,白花丹220g,小飛揚、烏柏葉、五色梅、扛板歸各110g。水煎2次,過濾去渣,濃縮成1000ml,搽患處。(6-7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

8、治帶狀皰疹:鮮飛揚全草搗爛取汁,加雄黃末1.5g,調勻,塗抹患處。

9、治麥粒腫:鮮飛揚草折斷,取乳汁塗患處。(8-9方出自《福建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間採收,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至軟,切段,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長15-50cm,地上部分被粗毛,根細長而彎曲,表面土黃色。老莖近圓柱形,嫩莖稍扁或具稜,直徑1-3mm;表面土黃色至淺棕紅色或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對生,皺縮,展平後呈橢圓狀卵形至近稜形,或破碎不完整;完整葉長1-4cm,寬0.7-1.6cm,灰綠色至褐綠色,先端急尖,基部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有3條較明顯的葉脈。環狀聚傘花序密集呈頭狀,腋生。蒴果卵狀三稜形。無臭,味淡微澀。

以莖粗壯,葉多、色綠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大戟科大戟屬飛揚草。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被硬毛,含白色乳汁。莖通常自基部分枝;枝常淡紅色或淡紫色;匍匐狀或擴充套件,長15-40cm。葉對生;托葉小,線形;葉片披針狀長圓形至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3cm,先端急尖而鈍,基部圓而偏斜,邊緣有細鋸齒,稀全緣,中央常有1紫色斑,兩面被短柔毛,下面沿脈的毛較密。杯狀花序多數密整合腋生頭狀花序;花單性;總苞寬鍾狀,外面密被短柔毛,頂端4裂;腺體4,漏斗狀,有短柄及花瓣狀附屬物;雄花具雄蕊1;雌花子房3室,花柱3。蒴果卵狀三稜形,被短柔毛;種子卵狀四稜形。花期全年。

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道地產區

產於浙江、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地。多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山谷、路旁或灌叢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