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棗 - 中藥材

猴枣,中药名。为猴科猕猴属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等的肠胃结石。具有清热镇惊,豁痰定喘,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痰热喘咳,咽痛喉痹,惊痫,小儿急惊,瘰疬痰核。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鎮驚,豁痰定喘,解毒消腫。

主治

1、痰熱喘咳,咽痛喉痺,驚癇,小兒急驚,瘰癧痰核。

2、西醫診為急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兒重症肺炎、乙型腦炎、癲癇等屬於熱痰或頑痰膠結者。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0.3-1g,不入煎劑。外用:適量,醋磨塗。

注意事項

《廣西藥用動物》:“妊娠期忌服。”

相關論述

1、《中國醫學大辭典》:“治驚癇,小兒急驚,痰厥,熱痰;療癰疽,瘰癧,痰核,橫痃。”

2、《飲片新參》:“治虛喘,化痰納氣,治驚癇。”

3、《廣西藥用動物》:“清熱鎮驚,豁痰定喘,解毒,消腫。主治痰熱驚癇,小兒急驚,瘰癧。”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小兒驚風,痰多氣急,喘聲如鋸,煩躁不寧:羚羊角3g,麝香1.2g,猴棗12g,煅月石3g,伽南香3g,川貝母(去心)6g,青礞石(煅成絳色,水飛)3g,天竺黃(飛)9g。上除麝香、伽南香外,餘藥研至極細,加入麝香伽南香細粉充分和勻,瓶裝封固。每次0.3-0.6g,日服1-2次,溫開水送服。(《上海市中藥成藥製劑規範》猴棗散)

相關配伍

1、猴棗配羚羊角:猴棗苦鹹性寒,偏於清化痰熱;羚羊角鹹寒,偏於平肝息風。兩藥伍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息風止痙之功。適用於痰熱壅盛之髙熱、氣喘、驚厥抽搐等。

2、猴棗配天竺黃:猴棗苦鹹性寒,清熱解毒,豁痰鎮驚;天竺黃味甘性寒,清熱化痰,清心定驚。兩藥伍用,共奏清化熱痰、定驚止痙之效。適用於小兒痰熱驚風、中風痰壅及痰熱癲癇等。

鑑別用藥

猴棗與礞石:二者均能化痰、鎮驚,皆可治氣逆喘咳、驚風癲癇等。但猴棗苦鹹性平,功似牛黃,長於清熱解毒,豁痰定驚,主治小兒痰熱喘咳、驚厥抽搐等;礞石鹹平質重,功專墜降,長於墜痰下氣,平肝鎮驚,善治頑痰、老痰膠固之證,及癲狂、驚癇等。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四季均可捕捉,捕殺後,剖腹,取出腸胃中的結石,於通風處晾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砸開後,除去雜質,研粉,過100目篩。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塵。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1、印度猴棗:多呈橢圓形或長圓形,大小不一。表面青黑色或暗黃色,平滑有光澤。質硬而脆,擊之易碎,斷面有層紋,易層層剝離,斷面灰綠色,粗糙,無光澤。中心部位有空洞或可見果核、石子、樹枝等異物。微有香氣,味微苦。

2、馬來西亞猴棗:多呈長圓形,體較大,長3-4cm,直徑1.8-2.2cm。表面暗黃色或呈灰黑色相間的環紋,平滑,有光澤,中心部位無空洞。

3、國產猴棗:呈橢圓形、扁圓形,大小不一。表面青灰色、黑褐色或暗灰色,有光澤。質鬆脆,擊之易碎,斷面可見同心環層紋,中心部位常有柴梗、石子、豆衣等異物。

飲片性狀

呈灰黃色或灰棕色粉末。氣微香,味微苦、澀,嚼之有砂粒感。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猴科獼猴屬動物獼猴。

形態特徵

體形稍瘦小,頭頂無“漩毛”,肩毛短而尾較長,約為體長之半。頰部有頰囊,具5趾(指),有扁平的指甲,臀胝發達,呈紅色,雌體更紅。體色為呈棕灰色或棕黃色,色澤因地區、年齡不同而有異。背部後半部毛呈橙黃色而有光澤;腹面淡灰色,後肢上部亦有橙色的光澤。

分佈區域

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和長江流域大部,青藏高原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亦有零星分佈。

人工製造

1、養殖技術:獼猴繁殖為一公多母制,故為近親血統,但在猴群中近親發育的症狀是很少見的。生長髮育較遲緩,一般需生長5年才能性成熟。個體壽命在25-30年。秋季發情交配。發情週期為25-30d。雌猴有月經出現,持續2-3d。人工繁殖時,經期完後7-10d為高潮交配期,受胎率高。可1雄配6雌。妊娠期170d左右,分娩時難產較少。在妊娠、產仔和哺乳早期要實行公、母隔離,以防流產、死產和產道感染、出血及子宮內膜炎等出現。

2、圈養管理:獼猴可圈養,也可籠養。因比其他動物靈敏,要嚴格護門、護牆防逃。注意房舍及環境衛生,對疾病“防重於治”,及時作疫苗注射。飼餵要定時、定量,飼料要營養全面,搭配多樣化。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