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特胰島素注射液 - 西藥

地特胰岛素注射液,西药名。为降糖药。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為地特胰島素。

性狀

本品為無色澄明液體。

適應症

本品用於糖尿病的治療。

規格

3ml:300單位。

用法用量

1、本品是可溶性的基礎胰島素類似物,其作用持續時間長達24小時。與其他胰島素製劑相比,地特胰島素用於基礎-餐時治療方案時不引起體重增加。與中性精蛋白鋅胰島素(NPH胰島素)相比較,本品引起夜間低血糖的風險較低,因而用於基礎-餐時方案治療時,可以進行更為積極的劑量調整以實現血糖達標。以空腹血糖作為評價指標,地特胰島素較人NPH胰島素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2、地特胰島素可以作為基礎胰島素單獨使用或者與餐時胰島素聯合使用。還可以與口服抗糖尿病藥物聯合使用。與口服抗糖尿病藥物聯合治療時,推薦採用地特胰島素毎日一次給藥,起始劑量為10U或0.1-0.2U/kg。地特胰島素的劑量應根據患者的個體化需要進行調整。3、當地特胰島素作為基礎-餐時胰島素治療方案的一部分時,應根據患者的需要,每日注射一次或兩次。本品用量應進行個體化調整。4、對於為達到最佳的血糖控制而每日注射兩次的患者,晚間注射可在晚間或睡前進行。如果患者體力活動增加、日常飲食改變或者在伴發疾病期間,也可能需要調整劑量。5、由其他胰島素轉換為本品:(1)由中效或者長效胰島素製劑轉換為本品的患者,可能需要調整注射劑量和注射時間。和所有的胰島素一樣,在轉換期間和在本品開始治療的幾周內,建議密切監測血糖水平。(2)本品和其他抗糖尿病藥物同時使用時,可能需要調整同時使用的短效/速效胰島素製劑或口服抗糖尿病藥物的劑量和/或給藥時間。6、本品和所有的胰島素一樣,對於老年患者和腎功能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應該密切監測血糖水平,並進行個體化的劑量調整。7、本品僅用於皮下注射。由於可能導致重度低血糖,本品不得靜脈注射。應避免肌內注射。本品不能用於胰島素泵。經皮下注射,皮下注射部位可選擇腹壁、大腿、上臂、三角肌區或臀部。應在同一注射區域內持續輪換注射點以避免發生脂肪代謝障礙。8、本品和所有的胰島素製劑一樣,作用持續時間隨劑量、注射部位、血流、溫度和體力活動的程度而改變。

臨床應用及指南

1、陳娟透過進行地特胰島素注射液聯合阿卡波糖片治療繼發性磺脲類藥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影響分析,得出結論地特胰島素注射液聯合阿卡波糖片治療繼發性磺脲類藥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療效確切,可使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同時不會導致低血糖的增加。(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誌,2018,5(65):180+188.)2、劉芳、沈凌花、陳瓊、陳永興、衛海燕透過進行地特胰島素注射液聯合短效胰島素治療學齡期兒童1型糖尿病療效分析,得出結論地特胰島素注射液能夠較好地控制學齡期T1DM患兒的血糖,減少非嚴重低血糖發生率,且不增加胰島素用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兒科藥學雜誌,2018,24(06):7-9.)3、劉玉溥、曾芳馨、彭祖江、田源、邱麟透過進行西格列汀片聯合地特胰島素注射液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得出結論西格列汀片聯合地特胰島素注射液能夠有效地控制老年T2DM患者血糖水平,減少血糖波動,降低低血糖發生率。(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2017,33(15):1415-1417.)

不良反應

1、安全性概況摘要:(1)患者使用本品時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與胰島素藥理學作用有關。據估計,大約有12%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治療時會發生不良反應。使用本品治療時最常見報告的不良反應是低血糖。臨床研究表明,大約有6%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治療時會發生重度低血糖(指需要他人協助處理的低血糖)。(2)與人胰島素製劑相比,地特胰島素治療過程中的注射部位反應發生頻率更高。這些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發紅、蕁麻疹、炎症、瘀斑、腫脹和瘙癢。上述反應多為輕微和一過性的,通常在繼續治療幾天至幾周內消失。(3)胰島素治療的初始階段,可能會出現屈光不正和水腫。這些反應通常為一過性的。(4)快速改善血糖水平控制可能發生急性痛性神經病變,這種症狀通常是可逆的強化胰島素治療而突然改善血糖水平控制可能會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的暫時惡化,然而長期血糖水平控制良好可以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展的風險。2、超敏反應:全身性過敏反應非常罕見,但有可能危及生命。其症狀包括全身性【皮疹、瘙癢、出汗、胃腸道不適、血管精神性水腫、呼吸困難、心悸與血壓下降。3、低血糖:最常見不良反應。4、脂肪代謝障礙:注射部位可能會發生脂肪代謝性障礙。5、根據臨床試驗資料,並按照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頻率和器官系統分級,與本品相關的不良反應如下:非常常見(≥1/10);常見(≥1/100,且<1/10);少見(≥1/1000,且<1/100);罕見(≥1/10000且<1/1000);非常罕見(<1/10000;未知(無法用現有資料估計)。(1)免疫系統異常:①少見不良反應有過敏反應、潛在過敏反應、蕁麻疹、皮疹、出疹。當本品用於基礎-餐時治療方案時,過敏反應、潛在過敏反應、蕁麻疹、皮疹和出疹等並不常見。然而,當本品與口服抗糖尿病藥物合併用藥時,在3個臨床試驗中觀察到的過敏反應和潛在過敏反應的發生率為2.2%,為常見不良反應。②非常罕見不良反應有超敏反應,全身性過敏反應非常罕見,但有可能危及生命。全身性過敏反應的症狀包括全身性皮疹、瘙癢、出汗、胃腸道不適、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困難、心悸與血壓下降。(2)代謝和營養異常:非常常見不良反應為低血糖,如果胰島素使用劑量遠高於需要量,就可能發生低血糖。重度低血糖可導致意識喪失和/或驚厥及暫時性或永久性腦功能損害甚至死亡。低血糖症狀通常會突然發生,表現為出冷汗、面板蒼白髮冷、疲乏、神經緊張或震顫、焦慮、異常疲倦或衰弱、意識模糊、難以集中注意力、嗜睡、過度飢餓、視覺異常、頭痛、噁心和心悸。(3)神經系統異常:罕見不良反應有周圍神經系統病變。(4)視覺異常:少見不良反應有屈光不正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5)面板和皮下組織異常:少見不良反應有脂肪代謝障礙,注射部位可能會發生脂肪代謝障礙(包括脂肪萎縮和脂肪增生)。在特定注射部位不斷輪換注射點,有助於減少這些反應的發生。(6)全身不適和注射部位異常:①常見不良反應有注射部位反應。②少見不良反應有水腫。

禁忌

對地特胰島素或者本品中任何其他成份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

1、高血糖:本品注射劑量不足或治療中斷時,可能導致高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特別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易發生)。通常在幾小時到幾天內,高血糖的首發症狀逐漸出現。症狀包括口渴、尿頻、噁心、嘔吐、嗜睡、面板乾紅、口乾、食慾不振和呼氣中有丙酮氣味。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出現高血糖事件若不予以治療,最終可能導致有潛在致死性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低血糖:漏餐或進行無計劃、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可導致低血糖。血糖控制有顯著改善的患者(如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患者),其低血糖的先兆症狀會有所改變,應提醒患者注意。對於病程長的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低血糖的先兆症狀可能會消失。伴有其他疾病,特別是感染和發熱,通常患者的胰島素需要量會增加。由於本品緊鄰餐時注射,起效迅速,所以必須同時考慮患者的合併症及合併用藥是否會延遲食物的吸收。伴有其他疾病,特別是感染和發熱時,通常患者的胰島素需要量會增加。伴發腎臟、肝臟疾病及影響腎上腺、垂體或甲狀腺的疾病,可能需要改變胰島素劑量。患者換用不同品牌和型別的胰島素製劑時,與先前使用的胰島素相比,低血糖的早期先兆症狀可能會不太顯著。3、胰島素抗體:使用胰島素可能產生胰島素抗體。在罕見情況下,由於這些胰島素抗體的存在,可能需要調整胰島素劑量,以糾正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傾向。4、對駕駛或機械操作能力的影響:低血糖可能會降低患者的注意力和反應能力。這些能力受損,會造成危險(如在駕駛汽車和操作機械的過程中)。應特別提醒患者注意避免在駕駛時出現低血糖,尤其是低血糖先兆症狀不明顯或缺乏及既往經常發生低血糖的患者。5、運動員慎用。6、由其他胰島素轉為本品治療:患者換用另一種型別或品牌(如規格或生產商)的胰島素製劑的過程,必須在嚴密的醫療監控下進行,可能需要改變胰島素劑量或每日注射次數。患者換用本品時如果需要調整劑量或用藥次數,則可以在首次給藥時,或者在開始治療的幾周或幾個月內進行調整。7、注射部位反應:與其他任何胰島素治療一樣,使用本品時可能發生注射部位反應,包括疼痛、面板髮紅、蕁麻疹、炎症、瘀青、腫脹和瘙癢為減少或避免這些反應,應在同一注射區域內持續輪換注射點。這些反應通常會在數天至數週內消失。罕見情況下,注射部位反應可能需要終止使用本品。8、噻唑烷二酮類藥物與胰島素聯合:當噻唑烷二酮類藥物與胰島素聯合應用時,曾報告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例發生,尤其是在有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危險因素的患者中。當聯合使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與胰島素類藥品治療時需考慮此種風險可能。如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應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體徵與症狀,如體重增加和水腫。如發生任何心臟病症狀的惡化,應停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9、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1)孕婦:本品可用於孕婦。兩項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資料顯門冬胰島素製劑相比於可溶性人胰島素製劑,對孕婦或胎兒/新生兒的健康沒有副作用。建議患有糖尿病(1型,2型或者妊娠糖尿病)的婦女在妊娠期間和計劃妊娠時釆用強化血糖控制及監測。胰島素需要量在妊娠早期通常減少;在妊娠中、晚期逐漸増加。分娩後胰島素的需要量迅速恢復到妊娠前的水平。(2)哺乳期婦女:不限制哺乳期婦女使用本品治療。哺乳母親使用胰島素不會對嬰兒產生危害。但是本品的劑量可能需要做相應的調整。10、兒童用藥:兒童使用本品治療,可以獲得與可溶性人胰島素同樣的長期血糖控制。在2-17歲兒童和青少年中進行的臨床試驗中顯示,門冬胰島素在兒童中的藥效學特性與成人相似。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進行的臨床試驗表明,本品與可溶性人胰島素相比,可降低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發生日間低血糖的風險沒有顯著增加。曾對本品在1型糖尿病兒童和青少年中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徵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本品在兩組人群中都很快被吸收,達峰時間與成人相似。但最高血藥濃度有年齡組間差異,因此應重視個體化治療。考慮到本品相比可溶性人胰島素起效快速,如果兒童能從快速起效中獲益,則可以優先使用本品。例如,可在緊鄰餐時注射。11、老年用藥:一項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進行的比較門冬胰島素與可溶性人胰島素PK(藥代動力學)/PD(藥效學)試驗顯示,門冬胰島素與可溶性人胰島素在老年患者中藥效學特徵的相對差異與其在健康和較年輕糖尿病受試者中的差異相似。門冬胰島素與人胰島素在老年患者中藥代動力學特徵的相對差異與其在健康和較年輕糖尿病受試者中的差異相似。在老年受試者中吸收速率下降導致達峰時間較晚(82分鐘),而最大血藥濃度與在較年輕2型糖尿病受試者中觀察到的結果相似,略低於1型糖尿病受試者中的結果。12、藥物過量:當患者使用胰島素大大超過需要劑量時,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低血糖。

藥物相互作用

與其他藥品的相互作用及其他形式的相互作用已知有多種藥物會影響葡萄糖代謝。1、可能會減少胰島素需要量的藥物:口服降糖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水楊酸鹽,合成代謝類固醇和磺胺類製劑。2、可能會增加胰島素需要量的藥物:口服避孕藥,噻嗪類利尿劑,糖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擬交感神經藥,生長激素和達那唑。3、β-受體阻滯劑可掩蓋低血糖的症狀。4、奧曲肽/蘭瑞肽可增加或減少胰島素需要量。5、酒精可以増強或減弱胰島素的降糖作用。6、配伍禁忌:一些物質加入到本品中可能導致門冬胰島素的降解,如:含有巰基或亞硫酸鹽的藥品。本品也不可與其他產品混合,但NPH(中性魚精蛋白)胰島素和【用法用量】描述的輸注液體除外。

藥理作用

1、作用機制:注射本品後,在餐後4小時內,本品比可溶性人胰島素起效快,使血糖濃度下降得更低。本品皮下注射後作用持續時間比可溶性人胰島素短。皮下注射後,10-20分鐘內起效,最大作用時間為注射後1-3小時,作用持續時間為3-5小時。按摩爾質量計算,門冬胰島素與可溶性人胰島素等效。2、成人用藥: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進行的臨床試驗表明本品與可溶性人胰島素相比,使餐後血糖下降得更低。分別在1070名和884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進行的兩個長期的開放性試驗顯示,本品與可溶性人胰島素相比,分別使糖化血紅蛋白更多降低了0.12%和0.15%,這種差異的臨床意義尚不確定。3、妊娠:一項旨在對比門冬胰島素和可溶性人胰島素在1型糖尿病孕婦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試驗(322名孕婦參加),未顯示門冬胰島素對孕婦或胎兒/新生兒有副作用。在另外一項臨床試驗中,27名妊娠糖尿病患者隨機接受門冬胰島素或可溶性人胰島素治療,結果也顯示了門冬胰島素與可溶性人胰島素具有類似的安全性特徵,同時門冬胰島素組也顯示出明顯的改善餐後血糖控制的作用。

毒理作用

臨床前安全性研究人體細胞系體外試驗表明,地特胰島素與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兩種受體的親和力小於人胰島素,而且對細胞生長的影響也小於人胰島素。安全性藥理學,多次給藥毒性,遺傳毒性,潛在致癌性和生殖毒性等常規臨床前研究資料顯示,地特胰島素對人體沒有特殊危害。

藥代動力學

1、本品中人胰島素B鏈第28位的脯氨酸由天門冬氨酸代替,所以本品形成六聚體的傾向比可溶性人胰島素低。因此,與可溶性人胰島素相比,其皮下吸收速度更快門冬胰島素達到最高血藥濃度的平均時間為可溶性人胰島素的50%。1型糖尿病患者按0.15IU每公斤體重皮下注射本品,40分鐘後達到峰值,其平均最高血藥濃度為492pmol/l,注射後大約4-6小時藥物濃度回到基線值。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吸收速率較慢,因此最高血藥濃度較低(352±240pmol/l),達峰時間較晚(60分鐘)。與可溶性人胰島素相比,本品達峰時間的個體內變異性顯著減小,但最高血藥濃度的個體內變異性較大。2、肝臟損害者的藥代動力學:肝功能損害受試者達峰時間延遲到約85分鐘(肝功能正常受試者約為50分鐘),但曲線下面積、最大血藥濃度及表觀清除率結果相似。3、腎臟損害者的藥代動力學:在18例腎功能由正常到嚴重損害受試者中進行了門冬胰島素的單次劑量藥代動力學研究。未發現肌酸酐清除率對門冬胰島素的曲線下面積、最大血藥濃度、表觀清除率及達峰時間的顯著作用。資料僅限於具有中、重度腎臟損害的受試者。未對腎衰且必需透析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

貯藏方法

1、尚未使用的本品應冷藏於2-8℃冰箱中(勿接近冰箱的冷凍室),不可冷凍。2、不使用時儲存在原包裝盒內以避光。3、本品貯藏中必須保持高溫和過度光照。4、正在使用的本品或者隨身攜帶的備用品不要放於冰箱,可在室溫下(不超過30℃)存放4周。

有效期

30個月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