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三 - 中藥材

三分三,中药名。为茄科植物三分三Anisodusacutangulus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铃铛子AnisodusluridusLinketOtto、丽江山莨菪AnisodusluridusLinketottovar.fischerianus(Pascher)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赛莨菪Scopoliacarniolicoides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齿叶赛莨菪Scopoliacarniolicoidos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var.dentata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等的根或叶。具有解痉镇痛,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胃痛,胆、肾、肠绞痛,风湿关节疼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解痙鎮痛,祛風除溼。

主治

胃痛,膽、腎、腸絞痛,風溼關節疼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6-0.9gi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酒調敷;或浸酒搽。

注意事項

本品有大毒,慎服,青光眼患者禁服。

化學成分

1、三分三:莖含總生物鹼0.72%,其中山莨菪鹼0.38%,東茛菪鹼0.22%和莨菪鹼0.12%。葉含總生物鹼0.72%,其中茛菪鹼0.27%,東莨菪鹼0.24%,山莨菪鹼0.21%;果實含總生物鹼1.15%,其中莨菪鹼為0.96%,東莨菪鹼為0.19%;以及微量託品鹼。種子含總鹼1.06%,其中莨菪鹼為0.88%,東莨菪鹼為0.17%以及微量託品鹼。

2、鈴鐺子:莖、葉,均含有阿托品,莨菪鹼、東莨菪鹼及微量託品鹼,莖中含莨菪鹼0.22%-0.59%,東莨菪鹼0.05%-0.32%,去水阿托品0.01%,託品鹼0.03%;葉中含莨菪鹼0.13%-0.51%,東莨菪鹼0.06%-0.17%,託品鹼(0.01%)。根含莨菪鹼,東莨菪鹼,紅古豆鹼,阿托品等,根還含東莨菪素。

藥理作用

三分三所含東茛菪鹼和莨菪鹼均為M膽鹼受體阻滯劑,其藥理作用參見“洋金花”條。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麻醉止痛,除溼祛瘀。”

2、《西藏常用中草藥》:“解痙止痛。治胃痛,膽絞痛,急慢性腸胃炎。”

3、《全國中草藥彙編》:“麻醉鎮痛,祛風除溼。主治骨折,跌打損傷,關節疼痛,胃痛以及膽、腎、腸絞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胃痛,風溼痛,跌打損傷:每用(三分三)根葉0.9g,水煎服;或研末開水沖服;也可撒在膏藥上貼患處。

2、整復麻醉止痛:用(三分三)根、葉研末,酒調外敷患處,3-5min後即可行骨折整復。(1-2方出自《雲南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栽培3-5年收穫。根挖出後,洗去泥沙,表皮晾乾後趁天晴迅速切片,片厚1-2cm,置於陽光下曝曬,或曬至3-4成幹後烘烤。但切忌新鮮切片直接烘烤,以防表面變黑影響質量。莖、葉、種子於秋季採收後,陰乾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撈出,曬乾。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塊片,直徑2-12cm,厚0.5-2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極多縱皺紋。切面灰白色至灰黃色,平整的橫切面可見數層同心性環紋及放射狀排列的導管束。質堅而脆,折斷時有粉尖,斷面顆粒狀。氣微,味微苦麻。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茄科山莨菪屬三分三、鈴鐺子、麗江山莨菪和賽莨菪屬賽莨菪、齒葉賽莨菪。

形態特徵

1、三分三:多年生草本,高1-1.5m。主根粗大。葉互生,葉柄長5-15mm;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8-20cm,寬3-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波狀。花單生葉腋,淡黃綠色,下垂;花梗長1-3.5cm;花萼漏斗狀鐘形,長3-4cm,具10條縱脈,萼齒4-5,狹三角形,不整齊;花冠漏斗狀鐘形,5裂,淡黃綠色,開花時外反,管內被柔毛,近基部有5對暗紫斑;雄蕊5,內藏;雌蕊稍長於雄蕊,子房圓錐形,柱頭頭狀;花盤盤狀。蒴果近球形,中部以上環裂;宿存萼緊包果,長3.5-4.5cm,有10條突起的縱脈,果梗長5-7cm,下彎。花期6-7月,果期10-11月。2、鈴鐺子:本種與二分三的不同點在於,植株被毛。葉片全緣。花萼被柔毛,萼脈彎曲;花冠通常淺黃色或裂片略帶紫色,花冠筒內基部無紫斑。3、麗江山莨菪:本變種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葉緣具1-2對不等的粗齒或呈波狀,有時具疏緣毛;枝條及葉被疏柔毛,或有時幾無毛;花冠裂片常帶褐紫色,花冠管內基部具5塊紫斑。花萼和花梗密被淡褐色毛。花期6月。果期9月。4、賽莨菪: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全株無毛;莖綠色,有時帶淡紫色,略具稜角。根斷面淡黃色,有苦味。葉互生;葉柄長1.5-2cm;葉片紙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20)cm,寬3-6(12)cm,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全緣或微波狀。花單生於葉腋,下垂,花梗長1.7-2.5cm;花萼鍾狀,厚,近革質,長約2cm,先端平齊,邊緣具不規則的淺齒,常因花冠伸展被撐破為1-2深裂,縱脈不明顯;花冠淺黃綠色,長約4.5cm,簷部具5齒,齒漸尖,花盛開時外反,裡面花絲基部兩側具暗色紫斑;雄蕊5,長達花冠之一半或略短;雌蕊稍長於雄蕊,子房圓錐形或近球形,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宿存萼緊包果實,蓋裂,縱脈粗而不明顯。種子多數,表面密佈蜂窩狀小孔。花期5-6月,果期9-10月。5、齒葉賽茛菪:本變種與賽莨菪的主要區別是,葉緣常具1-2(-3)個粗齒,花冠部裂片極淺,背面具明顯的暗紫色條紋。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佈區域

1、三分三:分佈於雲南西北部、四川。2、鈴鐺子:分佈於雲南、西藏。3、麗江山莨菪:分佈於雲南西北部、西藏等地。4、賽莨菪:分佈於四川、雲南。5、齒葉賽茛菪:分佈於四川、雲南。

道地產區

主產於雲南。銷西南、西北和華東等地。

生長環境

1、三分三:生於海拔2700-3100m的林緣、草地和陰溼處。2、鈴鐺子:生於山坡草地、林緣及田野宅旁。3、麗江山莨菪:生於海拔2800-3100m的山坡及灌木林中。4、賽莨菪:生於海拔3000-3600m的山坡、草叢或灌木叢中。5、齒葉賽茛菪:生於海拔3000-3600m的林緣或草坡。

生長見習

喜涼爽氣候,耐寒。在年平均氣溫為10.6℃,年雨量1126.8mm,年平均相對溼度78%左右的環境下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除重質粘土及低窪沼澤地外均能生長,但在土層瘠薄的地區及鹽鹼地,植株生長遲緩,生勢較差。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

栽培技術

春季選用上年採收的種子,開溝條播,溝距15-20cm,溝內先施腐殖質土加少量餅肥,作底肥,用經充分腐熟的堆肥或廄肥亦可。播後覆土2cm,蓋薄層草,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溼潤。待子葉出土後逐漸揭去蓋草,另用竹竿搭起高20cm的棚架,上蓋草或篾笆,防止曝曬。約2星期左右出苗。每1h㎡用種量300g,可育苗30000-37500株。苗高5-8cm時移栽,行株距50cm×40cm。

病蟲防治

1、病害有霜黴病,6-9月發生,為害葉部。發病初期用7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或40%霜疫靈300倍液噴灑,10-14d1次,連續2-3次,同時雨後注意排水。2、蟲害有八字地老虎、小地老虎、金龜子、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為害。防治方法主要採用人工捕殺、毒餌誘殺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