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 - 中藥材
猪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消肿,渗湿的功效。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等。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消腫,滲溼。
主治
1、主要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洩瀉,淋濁,帶下等。
2、西醫診為急性腎炎、慢性腹瀉、急性腎小球腎炎、肝硬化腹水、產後癃閉、胃腸炎、腎病綜合徵、慢性腎衰、黴菌性陰道炎、尿道炎屬於水溼偏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不良反應
豬苓注射液肌內注射,少數病例可出現口乾、頭暈、短暫的面板瘙癢加重,但不需停藥。注射時間較長者,可有區域性吸收不良。
禁忌
飲食禁忌:忌食豬油,少食油膩。
注意事項
利水之功較強,內無水溼及小便過多者忌用。
化學成分
主要含多糖類,如豬苓葡聚糖,以及甾類化合物、遊離及結合型生物素、粗蛋白等。
藥理作用
1、對泌尿系統的作用:豬苓煎劑利尿強度比咖啡因、木通或茯苓強。五苓散(豬苓、茯苓、白朮、澤瀉、桂枝)在增加尿量的同時,並能增加鈉、鉀的排洩。其利尿機理可能是抑制了腎小管對電解質和水的重吸收。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豬苓為一種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它的抑瘤作用也可能與此有關。
3、保肝作用:豬苓多糖能減輕四氯化碳對小鼠肝臟的損傷,使肝組織病理損傷減輕血清谷丙轉氨酶活力下降。
4、此外,豬苓尚有抗放射、抗菌、抗衰老、增強血小板聚集、抗誘變作用。
毒理作用
以豬苓多糖治療劑量的2000倍1次給藥或100倍連續灌胃或腹腔注射給藥28天,結果小鼠和犬未見毒性反應,各臟器亦未見實質性損害。致癌、致畸、過敏和面板刺激等試驗均未見豬苓多糖有明顯毒性和刺激作用。
相關論述
1、《綱目》: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人補藥不如茯苓也。
2、《本草匯言》:豬苓,滲溼氣,利水道,分解陰陽之的藥也。此藥味甘淡微苦,苦雖下降,而甘淡又能滲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開腠理,分理表陽裡陰之氣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痃瘧,解蠱毒。甄氏方主傷寒溫疫大熱,能發汗逐邪,此分利表陽之氣於外也。張氏方主腹滿腫脹急痛,心中懊儂,瘧痢瘴瀉,此分利裡陰之氣於內也。張仲景治太陽病,脈浮發熱,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發其汗;病消渴欲飲水而復吐者,名為水逆,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時寒嗽,兼寒熱如瘧狀者,名為痰風,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豬苓開達腠理,分利陰陽之妙用也。
3、《藥品化義》:豬苓味淡,淡主於滲,人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溼瀉,通淋除溼,消水腫,療黃疸,獨此為最捷,故云與琥珀同功。但不能為主劑,助補藥以實脾,領洩藥以理脾,佐溫藥以暖脾,同涼藥以清脾。
4、《長沙藥解》:“豬苓,滲利洩水,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為性,非土木條達,不能獨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朮之燥溼土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清風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朮之燥土,桂枝之達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達木,地黃之清風也;若徒求利於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耳。
5、《本草求真》:豬苓,凡四苓、五苓等方,並皆用此,性雖有類澤瀉,同人膀胱腎經,解熱除溼,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澤瀉雖同利水,性亦類燥,然鹹性居多,尚有潤存,澤雖治火,性亦損氣,然潤能滋陰,尚有補在。故豬(苓)必合澤瀉以同用,則潤燥適均,而無偏頗之患矣。至於茯苓,雖屬滲利,有溼自可以去,然茯(苓)則入氣而上行,此則入血而下降,且與澤瀉利水消腫,治瘧止痢等藥,審屬暑邪溼熱內閉,無不藉此以為宣導之需。古人已雲,清利小便,無若此駛,以故滋陰藥中,止有澤瀉,而不用及豬苓,正謂此耳。但此專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損目。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妊娠自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2、治妊娠小便不通,臍下硬痛:豬苓、木通、桑根白皮(銼)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人燈心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普濟方》豬苓湯)
3、治肝硬化腹水:鯉魚一條(重500-2000g),豬苓、大腹皮、防己、澤瀉各9g。剖開魚腹,除掉內臟,洗淨。將以上四味藥研末裝入魚腹內,煮熟,去藥渣,食魚喝湯。(《中國藥用真菌》)
4、治小便赤少,大便溏洩:豬苓、茯苓、澤瀉、白朮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腹調服。(《聖濟總錄》豬苓湯)
5、治腸胃寒溼,濡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熱水下。(《聖濟總錄》豬苓丸)
6、治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銼如豆大,豬苓為末,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末調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餘豬苓末拌丸,使幹,人不油砂瓶中養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於申未間冷酒下。(《濟生方》豬苓丸)
7、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8、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豬苓散)
相關配伍
1、豬苓配白朮:豬苓長於滲溼利水;白朮長於益氣健脾。兩藥合用,有健脾益氣,滲溼利水之功效。適用於溼盛中阻、分清別濁失調之水瀉、尿少,身倦納呆。
2、豬苓配大腹皮:豬苓長於滲溼利水;大腹皮長於下氣行水。二藥合用,有利水除脹之功效。適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者。
鑑別用藥
茯苓與豬苓:兩藥同屬利水消腫藥,味甘淡性平,均為治療水腫脹滿等所常用,兩藥都能利水滲溼,對於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常相須為用。但豬苓主入腎與膀胱經,僅有滲溼利尿之功,而無補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較茯岺強,適用於水腫、洩瀉、淋濁等。茯苓則主入心、脾、腎,利中有補,能補益心脾,寧心安神,用於脾虛溼盛所致腹瀉、便溏、食少等,以及失眠、健忘等;且茯苓又為治痰要藥,痰飲所致眩暈、咳嗽、心悸等亦常選用。二者在治療水腫等疾患時常配伍應用。
相關藥品
腎炎靈膠囊。
相關方劑
五苓散《傷寒論》、豬苓湯《傷寒論》。
藥膳食療
豬苓瓜皮鯽魚湯:
1、功效:健脾去溼、消腫利水。用於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屬脾虛水溼內停者。症見形體消瘦、體倦食少、小便不利、輕度腹水或下肢浮腫面板黃疸。
2、原材料:鯽魚1條,豬苓6g,冬瓜皮10g,生薑2片,調味料適量。
3、做法:鯽魚去鱗、鰓及內臟,洗淨。豬苓、冬瓜皮、生薑洗淨。與鯽魚起放入砂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2小時,調味食用。
4、用法:每餐適量食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豬苓栽後4-5年秋冬檢查,如果萌發的白頭很少,或不再萌發新苓,並出現腐爛現象,次年3-5月間應及時採挖翻栽,一般栽後4-5年收穫。收穫後選出灰褐色、核體鬆軟的菌核,留作苓種。取色黑質硬的老苓及時曬乾,即成為成品豬苓。
炮製方法
去除雜質,大小個分開,浸泡剔淨泥沙。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菌核呈不規則塊狀、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以個大、外皮黑色、斷面色白、體較重者為佳。
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厚片,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周邊皺縮,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體輕,質韌,氣微,味淡。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多孔菌科多孔菌屬真菌豬苓。
形態特徵
菌核形狀不規則,呈大小不一的團塊狀,堅實,表面紫黑色,有多數凹凸不平的皺紋,內部白色,大小一般為3-5cm×3-20cm。子實體從埋生於地下的菌核上發出,有柄並多次分枝,形成一叢菌蓋,總直徑可達20cm。菌蓋圓形,直徑1-4cm,中部臍狀,有淡黃色的纖維鱗片,近白色至淺褐色,無環紋,邊緣薄而銳,常內卷,肉質,幹後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長約2mm,與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圓形至多角形,每1mm間3-4個。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一端圓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及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
道地產區
主產於陝西、山西、河北、河南、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中樹根旁地上或腐木樁旁。
生長見習
野生於海撥1000-2000m的山地次生林中。我國多雨的南方多生長在陽坡,北方多生長在陰坡或半陽坡。5cm的地溫在8-9℃菌核開始萌發,月平均地溫14-20℃時新苓生長快,萌發多,22-25℃時形成子實體。豬苓適宜在疏鬆透氣、腐殖質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長,土壤含水量30%-50%。豬苓與蜜環菌營共生生活,故豬苓的伴生植物與蜜環菌腐生與寄生的樹種有關,常與柞、樺、槭、橡、榆、楊、柳、楓、女貞子等樹種生活在一起。
繁殖方式
採用半野生栽培。
栽培技術
1、半野生栽培:選蜜環菌能夠生長的灌木林、薪柴林,不宜選用用材林和經濟林。在晉南地區宜選擇海撥1000-1500m、地形平坦或為溝槽地及15°左右的緩坡地,土壤為較肥沃的砂壤土。應首先培養蜜環菌枝,可採挖生長有蜜環菌的樹根、木段作菌種,也可用人工培養的蜜環菌三級生產種來培養菌枝,選直徑1-2cm的殼鬥科植物及共他闊葉樹的新鮮樹枝,斜砍成10cm小段。挖直徑50-60cm、深30cm的培養坑,坑底鋪一層樹葉,將砍好的樹枝之間,蓋一薄層土。然後按此法再在上面重複擺幾層,每坑一般可擺放5-7層,最後於坑頂覆土3-5cm,土上用樹葉覆蓋。需常澆水保溼,約兩個月後樹枝長滿蜜環菌菌絲,稱菌枝。再選用直徑2-3cm的菌枝砍成長30cm左右短節,作為菌種,按培養菌枝的方法擴大培養出菌材,用來伴栽豬苓。豬苓菌種應選擇生活力旺盛、灰褐色的鮮苓作種苓。在灌木樹叢旁挖10cm左右深的小穴,穴內應具有樹根及縱橫交錯的毛根,在穴底先鋪溼樹葉一層,在樹根旁放一節菌材,豬苓菌核放在樹根與菌材之間,每穴放種苓100-250g,然後蓋一層溼潤的樹葉,覆土填平。穴頂再蓋一層較厚的樹葉。
2、田間管理:豬苓下種後不宜翻動,並忌牲畜踐踏。夏季如遇乾旱,可引水澆灌。每年春季在穴頂加蓋一層樹葉,這樣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補充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