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門穴 - 針灸穴位

箕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层有隐神经。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直刺0.5-1寸,避开动脉。

名詞釋義

箕,指簸箕。穴在大腿內側血海上六寸處。取穴時,兩膝足分開狀如箕狀,左右兩側之穴猶當簸箕之門,故名箕門。

功能作用

清熱利溼,通調水道。

定位

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與衝門的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長收肌和縫匠肌交角的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縫匠肌內側緣,深層有大收肌。有大隱靜脈,深層之外方有股動、靜脈。布有股前皮神經,深部有隱神經。

詳細主治

1、小便不利、遺尿。2、腹股溝腫痛。

詳細操作

正坐屈膝,兩腿微張開,於縫匠肌內側緣,距血海上6寸處取穴。直刺0.5—1寸,避開動脈。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淋病、尿道炎、尿失禁、腹股溝淋巴炎等。

配伍

1、配大敦穴、委中穴、委陽穴治小便難。2、配通裡穴、大敦穴、太沖穴治遺尿。3、配復溜穴、懸鐘穴、石門穴等治淋病。4、配腎俞穴、關元穴、中極穴、會陰穴治陰囊溼癢。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箕門。在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大陰內布,足太陰脈氣所發,刺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2、《醫經理解》:“箕門,在血海上六寸,在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為箕坐則此穴兩張如門也。”3、《千金翼》:“一雲在陰股內起脈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