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是近年來發病率逐漸上升的腸道腫瘤疾病,大腸癌在早期是可以治癒的,越是到了晚期不到治療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復發。要想把大腸癌的危害降到最低,首要的就是積極預防大腸癌。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如何預防大腸癌?篩查是遏制大腸癌的關鍵所在。

一、對平均危險人群的篩檢

據資料表明,中國人直腸癌75%以上為低位直腸癌,能在直腸指檢時觸及。因此凡老年體檢時,應將直腸指檢列為常規,遇病人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形等症狀,也應行直腸指檢。許多患者發現大便隱血試驗陽性,但未能及時進一步檢查,結果延誤診斷,錯

過了寶貴的治療時機,應引以為戒。一般人在40~50歲時,結腸癌、直腸癌發病率開始明顯上升,大約75%的大腸癌發生於這些平均危險人群中。對這些平均危險人群,應從50歲開始,每年行大便潛血檢查,連續3次,無症狀陽性者的癌腫發現率在1%以上。如任何一次標本陽性,則行乙狀結腸鏡及氣鋇雙重造影檢查。另外也可採用每5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5~10年進行一次氣鋇對比灌腸造影,或每10年進行一次全結腸鏡檢查。

二、高危人群的篩檢

對大腸癌高危人群的篩檢包括:

1.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腸癌,則本人患該病的危險性增加,應於40歲時開始行乙狀結腸鏡、糞便潛血或二者兼施的標準篩檢。

2.曾行大腸癌根治術者,發生複發性癌或新癌的危險性增加。術後要動態觀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續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復升高者,要考慮切除不完全或復發的可能,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探查腫瘤的存在。如果行大腸癌切除術者術前未進行徹底檢查,則推薦術後1年內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本次或術前結腸鏡檢查顯示正常,則下一次結腸鏡檢查可在3年後進行,以後每5年檢查一次。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結腸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獲得性缺陷所致。該基因的突變多發生在20~30歲時,可導致結腸發生成百上千個腺瘤。40歲以後,攜此基因者幾乎100%發生癌變。對於這種家系成員,應接受遺傳學諮詢,並從青少年時期即進行定期的結腸鏡檢查。

4.腺瘤性息肉癌變率與息肉的大小相關。息肉愈大,癌變機會愈多。初次檢查發現腺瘤,一律電切活檢,證實為腺瘤者,3年後應隨訪進行結腸鏡檢查。如第一次隨訪檢查顯示正常或發現單個小型管型腺瘤,則下次隨訪檢查可延至5年之後;相反,如息肉體積大,數目多,則檢查的間隔時間應縮短。

5.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直腸癌,是一種在同一家族中有多個患結腸癌、直腸癌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凡疑及該病的個體,應從20歲~30歲開始每1~2年,40歲以後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6.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這種危險於患病後8年開始,以後持續穩定增加。對全結腸炎患者應於患病8年後,左結腸炎患者於患病15年後,每1~2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7.過去一直認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會癌變。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機率大大高於正常人,一項調查顯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惡性腫瘤發生率為20%~23%。因此,對於黑斑息肉病患者,應進行積極的隨診和檢查治療。對10歲以上患者,常規每兩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檢查;20歲以上患者,每兩年還應接受纖維結腸鏡檢查。

8.對於大於1釐米的息肉,尤其有腹部症狀者,應儘可能經內鏡電灼,擇期剖腹手術或在纖維結腸鏡的輔助下經腹腔鏡切除息肉或病變腸段;25歲後,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檢查;女性患者還應行乳腺檢查、宮頸塗片和盆腔B超檢查。

<-r-><-n-><-t-><-t->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