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稀涎散 - 方劑

救急稀涎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圣济总录》卷六。具有开关涌吐之功效。主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心神闷,四肢不收,或仆倒不省,或口角似歪,脉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痹。

  • 名称:救急稀涎散
  • 出处:《圣济总录》卷六
  • 功用:开关涌吐
  • 主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心神闷,四肢不收, 或仆倒不省,或口角似歪,脉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痹
  • 趣味记忆:凿井。 凿-猪牙皂角,井一晋矾

歌訣

稀涎皂角與白礬,痰濁壅阻宜開關;中風痰閉口不語,湧吐通關病自安。

組成

豬牙皂角(如豬牙,肥實不蛀者,削去黑皮)四挺(15g),白礬(通瑩者)一兩(30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二味,為細末,再研極細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錢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當時省覺,次緩而調治,不可使大攻之,過則傷人。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1.5~4.5g,溫開水送下。

功用

開關湧吐。

主治

中風閉證。痰涎壅盛,喉中痰聲轆轆,氣閉不通,心神悶,四肢不收, 或仆倒不省,或口角似歪,脈滑實有力者。亦治喉痺。

方義

本證由痰壅氣閉所致。痰涎壅盛,氣道不利,故致喉中痰聲轆轆;痰濁上蒙心竅,則見心神悶,或仆倒不省;痰阻氣滯於經脈,則四肢不收,或口角似歪。中風閉證,痰涎壅盛,或喉痺阻塞道,均為急症,治宜催吐開關,稀涎通竅,再隨證調治。方中白礬酸寒湧洩,化頑痰,開關湧吐,《本草綱目》謂其“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湧瀉也”,為君藥。皂莢辛溫而鹹,辛能開竅,溫能化痰,鹹能散結,善通關去新聚師藥本刻食能稀涎開關湧吐。《醫方集解》雲:“白礬酸苦能湧洩,鹹能軟頑痰,故以為君。皂角辛能通竅,鹹能去垢,專制風木,故以為使,固奪門之也。”因本方有稀涎之功,用治中風閉證及喉痺急症,故名“救急稀涎散”。

加減化裁

中風可加藜蘆以湧吐風痰;喉痺可加黃連、巴豆以解毒利咽;痰盛可加半夏以祛痰散結。

使用注意

本方用量宜輕,以痰出適量為度,不可令大吐,且只宜實證,若中風脫證禁用。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三聖散、救急稀涎散與瓜蒂散相比較:三聖散的湧吐作用大於瓜蒂散,長於湧吐風痰,主要用於中風痰涎和濁痰上壅之癲癇;救急稀涎散善於開關湧吐,主要用於中風閉證之痰涎壅盛之喉中痰聲轆轆、氣閉不通之心神瞀悶;而瓜蒂散善於湧吐痰食,主要用於痰涎宿食壅塞胸脘之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咽不得息者。

重要文獻摘要

《普濟本事方》:“救急稀涎散,治中風忽然昏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豬牙皂角四挺,肥實不蠹者,去黑皮,晉礬光明者一兩。上細末研勻,輕者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冷涎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緩而調治,不可便大服,亦恐過傷人。”《聖濟總錄》:“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心神瞀悶,四肢不收,或倒僕不省,或口角似斜,微有涎出,斯須不冶,便致殞絕,此由風涎潮於上隔,痺氣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方。”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