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朮天麻湯 - 方劑

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心语》。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临床上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痪等属风痰上扰者。

  • 名称:半夏白术天麻汤
  • 出处:《医学心语》
  • 分类:祛痰剂
  • 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 主治:风痰上扰证

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4.5g),天麻、茯苓、橘紅各一錢(3g),白朮三錢(9g),甘草五分(1.5g) 。

用法用量

現代用法:加生薑1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用

化痰熄風,健脾祛溼。

主治

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方義

本方證緣於脾溼生痰,溼痰壅遏,引動肝風,風痰上擾清空所致。風痰上擾,矇蔽清陽,故眩暈、頭痛;痰阻氣滯,升降失司,故胸膈痞悶、噁心嘔吐;內有痰濁,則舌苔白膩;脈來弦滑,主風主痰。治當化痰熄風,健脾祛溼。方中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而止頭眩,兩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兩味為君藥。以白朮、茯苓為臣,健脾祛溼,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紅理氣化痰,俾氣順則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調藥;煎加姜、棗調和脾胃,生薑兼制半夏之毒。

配伍特點

風痰並治,標本兼顧,但以化痰熄風治標為主,健脾祛溼治本為輔。

運用

1、本方為治風痰眩暈、頭痛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2、本方常用於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病、神經性眩暈、癲癇、面神經癱瘓等屬風痰上擾者。

加減化裁

若眩暈較甚者,可加殭蠶、膽南星等以加強化痰熄風之力;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以祛風止痛;嘔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鎮逆止嘔;兼氣虛者,可加黨參、生黃芪以益氣;溼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以滲溼化飲。

使用注意

陰虛陽亢,氣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使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學心悟》卷四:“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古稱頭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內動者,經雲'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是也,逍遙散主之。’有溼痰壅遏者,書雲'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有氣虛夾痰者,書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上重下輕也,六君子湯主之。’亦有腎水不足,虛火上炎者,六味湯。亦有命門火衰,真陽上泛者,八味湯。此治眩之大法也。” 2、方論選錄 冉先德《歷代名醫良方註釋》:“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風內動,痰濁上擾,故眩暈頭痛;痰阻氣滯,故胸膈痞悶。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暈,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方中以半夏燥溼化痰,天麻熄風止眩暈,二藥合用為主藥,以治風痰眩暈頭痛;白朮、茯苓健脾祛溼,以治生痰之源,為輔藥;橘紅理氣化痰,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脾胃,均為佐使藥。諸藥相合,方簡力宏,共同體現化痰熄風,健脾祛溼之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