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衛湯《脾胃論》 - 方劑

调卫汤,中医方剂名。出自《脾胃论》卷下。具有益气固表,祛湿通络之功效。主治①《脾胃论》:湿胜自汗,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②《医心方》:湿胜自汗,一身尽痛,脉濡者。临床上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表虚自汗。

  • 名称:调卫汤《脾胃论》
  • 别名:周卫汤(《奇效良方》卷四十四)
  • 出处:《脾胃论》卷下
  • 功用:益气固表,祛湿通络
  • 主治:①《脾胃论》:湿胜自汗,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②《医心方》:湿胜自汗,一身尽痛,脉濡者

組成

蘇木、紅花各一分(0.3g),豬苓二分(0.6g),麥門冬、生地黃各三分(0.9g),半夏(湯洗七次)、生黃芩、生甘草、當歸梢各五分(1.5g),羌活七分(2.1g),麻黃根、黃耆各一錢(3g),五味子七枚。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2、現代用法: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稍熱服。

功用

益氣固表,祛溼通絡。

主治

①《脾胃論》:溼勝自汗,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②《醫心方》:溼勝自汗,一身盡痛,脈濡者。

方義

《醫方考》:風能勝溼,故用羌活;辛能燥溼,故用半夏;淡能滲溼,故用豬苓;溼傷氣,黃耆,甘草、麥冬所以益氣;溼傷血,蘇木、紅花、歸梢所以消瘀;五味子、麻黃根,收汗液而固表虛;生地、黃芩、涼陰血而除溼熱。

運用

臨床上常用於風寒溼痺,表虛自汗。

重要文獻摘要

《東醫寶鑑》:“調衛湯治溼勝自汗。麻黃根、黃芪各一錢,羌活七分,生甘草、當歸尾、生黃芩、半夏各五分,麥門冬、生地黃各三分,豬苓二分,蘇木、紅花各一分,五味子七粒。上銼,作一貼,水煎服。東垣。”《丹溪心法》:“調衛湯治溼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麻黃根、黃芪各一錢,羌活七分,生甘草、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麥門冬、生地各三分,豬苓二分,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七個。上作一服,水煎熱服。”《脾胃論》:“調衛湯:治溼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蘇木、紅花以上各一分,豬苓二分,麥門冬、生地黃以上各三分,半夏湯洗七次,生黃芩、生甘草、當歸梢以上各五分,羌活七分,麻黃根、黃芪以上各一錢,五味子七枚。上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中風證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脾胃論》:“調衛湯(原文)治溼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蘇木、紅花以上各一分,豬苓二分,麥門冬、生地黃以上各三分,半夏(湯洗七次)、生黃芩、生甘草、當歸梢以上各五分,羌活,七分,麻黃根、黃芪以上各一錢,五味子七枚。右(上)哎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中風證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語譯)調衛湯治陽明病溼勝自汗,汗多則衛外的陽氣弱,肌表虛疏,抵抗力差,不堪外寒的侵襲,容易感冒。方中用黃芪、麻黃根實衛固表以止汗,且黃芪配羌活有補中益氣祛風勝溼的作用;汗多耗液,用當歸、生地補血養陰,並用蘇木,紅花活血行血則補而不滯,汗多傷津用麥冬;生甘草、伍味予以復耗散的津液,並藉以養胃進食,汗多必致尿少,用生黃芩以清水的上源,豬苓導水於膀胱,傘夏分清濁於中焦,則決瀆行而津液滋。溼去則風無所戀、汗出必自止。煎成熱服以鼓舞胃氣,並嚴格申禁‘汗多不得重(再)發汗’,所以不用麻黃而用止汗的麻黃根節。(評述)東垣制‘調衛湯’治陽明溼勝自汗,說明汗溼之源,與上節飲食汗出及胃中火盛,必汗出不止互相比較,此又更深一層。東垣根據《內經》闡述溼勝自汗與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為熱中,終傳寒中’的關係,脾與胃相為表裡,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陽明溼勝有內外兩個誘因:外因是由於勞倦汗多,寒溼雨水.的侵凌,所謂‘陰滋其溼’,內因是由於勞倦汗多亡陽,變陽明熱中為太陰寒中,致水溼內聚,所謂‘溼若中水’,這種溼勝自汗的根本原因,在於體質內部的變化。所以治療方法以調整機能為主,補衛氣以固肌表,養津液以滋汗源,利小便以糾正汗多尿少之偏,雖說是終傳寒中,但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使清升濁降,扦止尿清,溼邪自去,此東垣法外之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