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強直性脊柱炎治療的認識

  強直性脊柱炎雖是西醫診斷名詞,但祖國醫學(即中醫)對其早有認識。

(1)病名的認識:中醫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認識歷史久遠,對本病的描述最早見於公元前475~221年戰國時期,根據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特徵、病機特點及病情演變過程,將其歸屬 於痺症之“骨痺”、“腎痺”、“妊痺”範疇,它又有“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的特點,如《黃帝內經》說:“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 於腎”,又說:“腎痺者,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意思是用臀部代替雙足,不能行走,因脊柱彎曲或駝背後遠看似頭,比較形象地描述了強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髖關節的畸形改變,說明脊柱強直不能屈伸而致坐起困難。近年來著名醫學家焦樹德又提出將強直性脊柱炎稱之為“大僂”,僂指脊柱彎曲,大僂指病情沉重、脊柱彎曲、背俯的疾病。如《黃帝內經》中說“陰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就生大僂”,王冰著說“身體俯曲,不能直立,僂,脊柱彎曲”。

(2)病因病機:中醫認為“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為痺證總的外因。其內因與稟賦不足,腎、督陽虛有關;外因感受寒溼或溼熱之邪為主,或與外傷後淤血內阻督脈有關。由於素體虛弱,風寒溼熱之外邪乘虛而入,內外合邪,陽氣不化,寒邪內蘊,著於筋骨,影響筋骨的營養淖澤,閉阻經絡,氣血不暢,發為本病。

(3)辨證論治:從辨證上多數醫家認為,主要為腎虛寒證及風寒溼邪淤阻之證,總為本虛標實之證。根據證而論治,則以滋補肝腎、補腎強督、扶正祛邪為基本***。在論治中因邪之不同,而分別佐以祛風、散寒、祛溼、清熱化痰、祛瘀通絡等法,根據這些總的論治原則,各醫家根據經驗擬出一些經驗方劑,在治療中也很有效果。當您到中醫院就診,給您診斷為“痺證”時,您一定不要奇怪,這就是中西醫對強直性脊柱炎的不同稱呼。

中醫分析:本病大多由於以下因素引起病症:

  ①風寒溼邪侵襲:由於冒雨涉水,勞汗當風,久居溼冷等氣候變化,冷熱交錯,風寒溼之邪入注人體,留於經絡、關節,氣血w阻而致本病。

  ②溼熱浸淫:歲氣溼熱行令,或長夏之際,溼熱交蒸或寒溼蘊積日久、鬱而化熱,溼熱之邪浸淫經脈,致本病。

  ③淤血阻絡:跌打挫傷,損及腰背,淤血內停,阻滯經脈,氣血不暢。

  ④腎精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累太過,久病體虛,年老體衰,房事不節,以致後天腎精虧損,筋骨失養而發本病。

  綜上所述,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筋骨失養是本病的基礎,而其它則是引起本病的病理因素。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