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腋穴 - 後腋下 - 針灸穴位

后腋,经外奇穴名。出自《外台秘要》。别名后腋下。位于肩后部,腋后皱襞纹头处,左右计2穴。皮肤有臂丛的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主治腋下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核(瘰疬)、瘿(甲状腺肿大)、扁桃体炎、咽炎、肩周炎、抬举困难、上肢疼痛等。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

理氣消癭。

定位

位於肩後部,腋後皺襞紋頭處,左右計2穴。

解剖

面板→皮下筋膜→腋筋膜→大圓肌→背闊肌→腋窩及其內容,面板由臂叢的臂外側皮神經分佈,腋腔內容主要有腋動、靜脈,臂叢及其分支以及位於結締組織中的淋巴結等。

詳細主治

腋下淋巴結腫大、頸部淋巴結核(瘰癧)、癭(甲狀腺腫大)、扁桃體炎、咽炎、肩周炎、抬舉困難、上肢疼痛等。

詳細操作

直刺0.5-1寸,痠麻脹感可放射至手部。艾柱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扁桃體炎、咽炎、肩周炎、抬舉困難、上肢疼痛等。

配伍

配外踝上、板門治療扁桃體炎等。

相關論述

1、《外臺秘要》:“後腋,在腋後廉際兩筋間,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攣急不得上頭。” 2、《備急千金要方》:“灸患人背兩邊腋下後文上(記載治瘰癧),隨年壯。” 3、《千金翼方》:“灸風池……又垂兩手兩腋上文頭,各灸三百壯(記載治癭法),針亦良。” 4、《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後腋,奇穴。腋窩後側橫紋頭。針七分。灸三至七壯。主治頸項瘰癧、扁桃腺炎、手臂攣急不能上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