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白皮 - 中藥材

柳白皮,中药名。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 Salix babylonica L.的树皮或根皮。具有祛风利湿,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疔疮,牙痛,烫火伤。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利溼,消腫止痛。

主治

主要用於風溼骨痛,風腫瘙癢,黃疸,淋濁,乳癰,疔瘡,牙痛,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煎水洗;酒煮或炒熱溫熨。

化學成分

莖皮、根皮含水楊甙,芸香甙,柚皮素-7-葡萄糖甙,柚皮素-5-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柳皮甙和槲皮素。

藥理作用

1、中樞抑制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柳白皮注射液10g(生藥)/kg,能明顯抑制小鼠的自發活動;延長硝酸士的寧所致驚厥的發作時間;小鼠腹腔注射20g/kg,協同異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的催眠作用;使睡眠量的異戊巴比妥鈉出現睡眠所需的時間縮短,睡眠維持時間延長。且有常壓耐缺氧作用。此外,水楊苷有退熱作用。

2、降壓作用:家兔耳靜脈注射柳白皮注射液0.5g/kg,血壓立即下降,且降壓作用隨劑量的增加而加強。柳白皮灌胃2g/kg,也有明顯降壓效果。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枝皮主痰、熱淋,可為吐(《綱目》作浴”)湯,煮洗風腫癢;酒煮含,主齒痛。

2、《寶慶本草折衷》:枝皮浴小兒寒熱,亦治癰疽腫毒,妒乳丁瘡。根皮治乳癰腫痛堅紫。

3、《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祛風止痛消腫。

4、《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白帶,風溼性關節炎;外用治燒燙傷,黃水瘡。

5、《唐本草》:枝皮主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腫瘙癢;酒煮含,主齒痛。

6、《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瘧疾及風溼骨痛:(清明柳)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黃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鮮用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服。(《嶺南採藥錄》

2、治走注氣痛或風毒卒腫:白酒煮楊柳白皮,暖熨之(《姚僧垣集驗方》

3、治婦人乳癰妒腫:削柳根皮,熟搗,火溫,帛囊貯,熨之,冷更易。(《肘後方》)

4、治風蟲牙痛:楊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漬齒根,數過。(《綱目》引《古今錄驗方》)

5、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柳白皮細切,和豬膏煎,以塗之。

6、治湯火灼成瘡:柳皮燒灰,以粉塗之。(5、6方出自《肘後方》)

7、治中耳炎:柳樹皮(燒存性)6g,枯礬、冰片各3g。共研細面,吹耳。(《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多在冬、春季採收,趁鮮剝取樹皮或根皮,除去粗皮,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鑑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多已除去或有殘留。皮層較窄,薄壁細胞類長圓形,有的含棕褐色物。韌皮部佔大部分,散有韌皮纖維束和晶纖維,韌皮射線寬1列細胞。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和方晶。

藥材性狀

樹皮呈槽狀或扭曲的捲筒狀,或片狀。厚0.5-1.5mm,外表面淡黃色,灰褐色,有殘留的棕黃色木栓,粗糙,具縱向皺紋及長圓形結節狀癜痕;內表面灰黃色,有縱皺紋,易縱向撕裂。體輕,不易折斷,斷面裂片狀。氣微,味微苦、澀。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縱溝紋,栓皮剝落後露出淺棕色木部。質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楊柳科柳屬植物垂柳。

形態特徵

喬木,高可達18m,樹冠開展疏散。樹皮灰黑色,不規則開裂;枝細,下垂,無毛。芽線形,先端急尖。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3-)5-10mm,有短柔毛;托葉僅生在萌發枝上。花序先葉或與葉同時開放;雄花序長1.5-3cm,有短梗,軸有毛;雄蕊2,花葯紅黃色;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2;雌花序長達2-5cm,有梗,基部有3-4小葉,軸有毛;子房橢圓形,無柄或近無柄,花柱短,柱頭2-4深裂;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有1。蒴果長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長江及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生長環境

耐水溼,也能生於旱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