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兔穴 - 外溝、外丘 - 針灸穴位

伏兔,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别名外沟、外丘。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主治下肢痿痹、膝关节屈伸不利、疝气、脚气。直刺1-2寸。

名詞釋義

伏,臥伏也。穴在骨直肌肌腹中,其處肌肉隆起如伏臥之兔,故名。

功能作用

祛風除溼,通經活絡,散寒止痛。

定位

位於在股前區,髕底上6寸,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詳細主治

1、下肢痿痺、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證。2、疝氣。3、腳氣。

詳細操作

正坐屈膝,醫者以手掌第一橫紋正中按在膝蓋上緣中點處,手指併攏壓在大腿上,當中指尖所指處是穴。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膝關節炎、下肢癱瘓、下肢痙攣、蕁麻疹、腳氣、腹股溝淋巴腺炎等。2、現代研究,有報道針刺扶突穴對血尿、毛細血管出血均有顯著療效。

配伍

1、配髀關穴、風市穴、地機穴等穴位治腿痛。2、配解溪穴、厲兌穴治腿足痛。3、配風市穴、絕骨穴、犢鼻穴等穴治腳氣。

相關論述

1、《備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語,灸伏兔百壯。”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風勞氣逆,膝冷不得溫。”3、《醫宗金鑑》:“伏兔主刺腿膝冷,兼刺腳氣痛痺風。”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