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花根 - 中藥材

梵天花根,中药名。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UrenaprocumbensLinn.的根。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健脾化湿,活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劳倦乏力,肝炎,疟疾,水肿,白带,跌打损伤,痈疽肿毒。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化溼,活血解毒。

主治

風溼痺痛,勞倦乏力,肝炎,瘧疾,水腫,白帶,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藥理作用

根對黃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

相關論述

1、《江西草藥》:“健脾利溼,理氣化痰。還可治月經不調,脫肛,子宮下垂,風溼關節痛,吐血。”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散瘀活血。”

3、《福建藥物志》:“行氣活血,祛風除溼。治關節風溼痛,勞倦乏力,肝炎,痛經,跌打損傷,狂犬咬傷。”

4、《浙江藥用植物志》:“行氣活血,祛風解毒,健脾補腎。主治風溼痺痛,痢疾,體虛浮腫,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瘡癰腫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風溼性關節炎,勞力過傷:梵天花根90g,豬膠250g,黃酒1碗。衝燉服。(《閩南本草》)

2、治產後足膝無力,不能行走:鮮梵天花根,每次60g,合雞燉服。(《泉州本草》)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錦葵科植物梵天花。

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約80cm。枝平鋪,小枝被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4-15mm,被絨毛;托葉鑽形,長約1.5mm,早落;下部的葉輪廓為掌狀3-5深裂,裂口深達中部以下,圓形而狹,長1.5-6cm,寬1-4cm,裂片菱形或倒卵形,呈葫蘆狀,先端鈍,基部圓形至近心形,具鋸齒,兩面均被星狀短硬毛,上部的葉通常3深裂。花單生或近簇生,花梗長2-3mm;小苞片長約7mm,基部合生,疏被星狀毛;萼較短於小苞片或近等長,卵形,尖頭,被星狀毛;花冠淡紅色,花瓣長10-15mm;雄蕊柱無毛,與花瓣等長。果球形,直徑約6mm,具刺和長硬毛,刺端有倒鉤。種子平滑無毛。花期6-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小灌叢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