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 - 中藥材

桑螵蛸,中药名。为螳螂科大刀螂属动物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i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rl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11e)的卵鞘。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的功效。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肾虚阳痿。

功效作用

功能

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主治

1、主要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白濁,腎虛陽痿。

3、西醫診為遺精、滑精、乳白色尿、尿頻、遺尿、小便失禁等證屬腎陽不足,下元不固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研末,3-5g;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撒或油調敷。

禁忌

中藥配伍禁忌:畏旋覆花。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或膀胱有溼熱者慎服。

化學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粗纖維,並有鐵、鈣及胡蘿蔔素樣的色素。另外,團螵蛸外層與內層均含有17種氨基酸,7種磷脂成分。

藥理作用

1、對血液系統的影響:桑螵蛸含有7種磷脂成分,磷脂是紅細胞及其他細胞膜的主要原料,並能促進紅細胞的發育。

2、對免疫、生殖系統的影響:三種桑螵峭均可增加小鼠胸腺和睪丸指數。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桑螵蛸所含磷脂具有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4、此外,桑螵蛸具有一定的抗缺氧、耐疲勞、利尿、斂汗作用。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2、《名醫別錄》: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腎虛遺精、滑精,配龍骨、五味子、制附子等同用,如桑螵蛸丸(《世醫得效方》)。

2、治小兒遺尿,可單用為末,配米湯送服。

3、治心神恍惚,小便頻數,遺尿,白濁,配遠志、龍骨、石菖蒲等,如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4、治腎虛陽痿,常與鹿茸、肉蓯蓉、菟絲子等藥同用。

相關配伍

1、桑螵蛸配黃芪:桑螵蛸甘鹹性平,亼肝腎、二經,補腎固精,固澀縮尿;黃芪味甘能補,性溫能升,為補氣昇陽的要藥。兩藥配伍,取黃芪補中氣、益元氣、溫三焦、壯脾陽之功,輔助桑螵蛸補腎助陽,縮尿止遺。適用於腎亐氣弱,收攝無權之遺精滑洩,遺尿,或小便清長頻數等。

2、桑螵蛸配菟絲子:桑螵蛸亼肝、腎經,能補腎助陽,固精縮尿;菟絲子甘溫人腎,既補腎陽,又補腎陰,為陰陽俱補之品,有益腎壯陽,固精縮尿之效。兩藥合用,補益下元,固精縮尿止遺。適用於下元虧損,腰膝痠軟乏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帶下等。

鑑別用藥

1、山茱萸與桑螵蛸:二藥均能補腎助陽,固精止遺,用於遺精、遺尿、陽痿等證但山茱萸味酸,微溫質潤,補而不峻,既能補陰,又能補陽,為補益肝腎之要藥。亦可固衝任,斂汗固脫。還可用於肝腎虧虛,頭暈目眩,腰膝痠軟,崩漏下血及月經過多,大汗體虛欲脫證。桑螵蛸甘鹹入腎,兼帶澀味,功專收澀,作用相對單純,不及山茱萸補澀兼收,作用廣泛。

2、桑螵蛸與益智仁:兩藥均能溫補下元而縮尿固精,對於下焦虛寒所致的遺尿、尿頻及遺精病證,可相須為用,以協同助陽固澀作用。然而益智仁還有溫脾攝唾止瀉之效,而桑螵蛸主要用於下元虛寒之遺尿尿頻。

相關藥品

同仁烏雞白鳳丸(口服液)。

相關方劑

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藥膳食療

桑螵蛸田雞湯:

1、功效: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溼,主治腎虛陽痿、小便不禁、腰膝痠痛。

2、原材料:田雞1只(約90g),桑螵蛸9g,山萸肉30g,巴戟天9g,枸杞子15g。

3、做法:將田雞剖開,去頭、皮及腸雜、切塊。桑螵蛸、山萸肉、巴戟天、枸杞洗淨備用。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先大火煮沸後再以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食用。

4、用法:食肉喝湯。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在樹上採集卵鞘,蒸30-40min,以殺死其中蟲卵,曬乾或烘乾。

炮製方法

1、桑螵蛸: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置蒸具內蒸約1h,取出乾燥。

2、炒桑螵蛸:取淨桑螵蛸,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具有焦斑,取出,放涼。

3、鹽桑螵蛸:取淨桑螵蛸,加入鹽水拌勻,悶潤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每桑螵蛸100kg,用食鹽2.5kg。

4、酒桑螵蛸:取蒸過的淨桑螵蛸,用酒噴灑均勻,微潤,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幹,取出放涼。每淨桑螵蛸100kg,用黃酒10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鑑別

本品粉末淺黃棕色。斯氏液裝片,卵黃顆粒較多,淡黃色,類圓形,直徑40-150μm,表面具不規則顆粒狀物或凹孔。水合氯醛裝片,卵鞘外壁碎片不規則,淡黃棕色至淡紅棕色,表面具大小不等的圓形空腔,並有少量枸櫞酸鈣柱晶;卵鞘內層碎片淡黃色或淡黃棕色,密佈大量枸櫞酸鈣柱晶,柱晶直徑2-10μm,長至20μm。

藥材性狀

均以乾燥、完整、幼蟲未出,色黃、體輕而帶韌性,無樹枝草梗等雜質者為佳。

1、團螵蛸:略呈圓柱形或半圓形,由多數膜狀薄層疊成,長2.5-4cm,寬2-3cm。表面淺黃褐色,上面帶狀隆起不明顯,底而平坦或有凹溝。體輕,質松而韌。橫斷面可見外層為海綿狀,內層為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室內各有一細小橢圓形卵,深棕色,有光澤。氣微腥,味淡或微鹹。

2、長螵蛸:略呈長條形,一端較細,長2.5-5cm,寬1-1.5cm。表面灰黃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帶的兩側各有一條暗棕色淺溝及斜向紋理。質硬而脆。

3、黑螵蛸:略呈平行四邊形,長2-4cm,寬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兩側有斜向紋理,近尾端微向上翹。質硬而韌。

飲片性狀

1、桑螵蛸:參見藥材性狀。

2、炒桑螵蛸:表面焦黃色略有焦斑。

3、鹽桑螵蛸:形如炒桑螵蛸,味微鹹。

4、酒桑螵蛸:形如炒桑螵蛸,略具酒氣。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螳螂科大刀螂屬動物大刀螂、小刀螂屬動物小刀螂、螳螂屬動物南方刀螂、巨斧螳螂屬動物巨斧螳螂。

形態特徵

1、大刀螂:體形較大,長約8cm。黃褐色或綠色,頭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較發達,後部至前肢基部稍寬。前胸細長。前翅革質,前緣帶綠色,末端的較明顯的褐色翅脈;後翅比前翅稍長,有深淺不等的黑褐色斑點散佈其間。雌蟲腹部特別膨大。足3對,前胸足粗大,鐮刀狀。中足和後足細長。

2、小刀螂:體中等大小,長4.8-6.5cm,色灰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不規則的刻點散佈其間。頭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細長,側緣細齒排列明顯。側角部的齒稍特殊。前翅革質,末端鈍圓,帶黃褐色或紅褐色,有汙黃色斑點。後翅翅脈為暗褐色。前胸足腿節內側基部及脛節內側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紋。

3、南方刀螂,體中等大小,細長,體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複眼大而突出,單眼3個,紅棕色,呈“品”字形排列,前胸長,前胸背板兩側幾平行,中間有一淺縱溝。翅淡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節三角形,兩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顯的橘紅色斑紋。中足和後足細長。

4、巨斧螳螂,體中等大小,綠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複眼發達,單眼3個。前胸粗短,前半部兩側擴大,最大寬度為最狹處的2倍。兩側有明顯的小齒。前翅革質,狹長如葉片狀,外緣及基部青綠色,中部透明,外緣中間有淡黃色斑塊;後翅膜質。前中鐮刀狀,前足基節下緣有4個齒。中足和後足細長。

分佈區域

1、大刀螂: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2、小刀螂:分佈於南方各地。

3、南方刀螂: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4、巨斧螳螂:分佈於我國廣東、臺灣和湖北等地。

道地產區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生長環境

1、大刀螂:棲於草叢及樹枝上。

2、巨斧螳螂:多棲於向陽背風的灌木、矮小叢及草叢茺地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