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 - 中藥材

小麦,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aestivumL.的种子或其而粉。具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功效作用

功能

養心,益腎,除熱,止渴。

主治

髒躁,煩熱,消渴,洩利,癰腫,外傷出血,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小麥煎湯,50-100g;或煮粥。小麥面炒黃,溫水調服。外用:適量,小麥炒黑,研末調敷。小麥面幹撒或炒黃調敷。

注意事項

1、《綱目》:“小麥面畏漢椒、蘿菔。”

2、《隨息居飲食譜》:“南方地卑,麥性粘滯,能助溼熱,時感及瘧、痢疾、疳、疸、腫脹、腳氣、痞滿、痧脹、肝胃痛諸病,並忌之。”

化學成分

種子含澱粉53%-70%,蛋白質約11%,糖類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澱粉酶,麥芽糖酶,蛋白酶及微量維生素B等。麥胚含植物凝集素。

藥理作用

鎮痛及抗病毒作用:從小麥中提取的脂多糖(LPSw)靜脈注射或灌胃,均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有顯著的鎮痛作用,LPSw可啟用巨噬細胞而發揮抗病毒作用,臨床上對各種皰疹患者有效。

相關論述

1、《別錄》:“主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面消谷止痢。”

2、《藥性論》:“能殺腸中蛔蟲,熬末服。”

3、《本草拾遺》:“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4、《綱目》:“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塗諸瘡,湯火灼傷。”“小麥面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腸,水調服止鼻衄。吐血。”

5、《醫林纂要·藥性》:“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

6、《本草再新》:“養心,益腎,和血,健脾。”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藥膳食療:

糯米小麥粥:

功效:適用於小兒脾胃虛弱、自汗神疲、婦女心神不定、神經衰弱等症。

原材料:糯米50g,小麥60g、白糖適量。

做法:將糯米、小麥共加水煮粥,進食前調入白糖。

用法:每日早、晚服食。

相關配伍

1、治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2、治消渴口乾:小麥用炊作飯及煮粥食之。(《食醫心鏡》)

3、治洩痢腸胃不固:白麵一斤。炒令焦黃,每日空心溫水調(服)一匙頭。(《飲膳正要》)

4、治內損吐血:飛羅面不計多少。微炒過,濃磨細墨一茶腳,調下二錢。(《產乳備要》)

5、治大衄出血:飛羅面入鹽少許。冷水調服三錢。(《隨息居飲食譜》)

6、治老人五淋,身熱腹滿: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飲之。(《養老奉親書》)

7、治婦人乳癰不消:白麵半斤,炒令黃色,醋煮為糊,塗於乳上。(《聖惠方》)

8、治火燎成瘡:炒麵,入梔子仁末,和油調(塗)之。(《千金方》)

9、治湯火傷未成瘡者:小麥炒黑為度,研為末,膩粉減半,油調塗之。(《經驗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成熟時採收,脫粒曬乾,或機成麵粉。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淘淨,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鼠、防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禾本科植物小麥。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稈直立,通常6-9節。葉鞘光滑,常較節間為短;葉舌膜質短小;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15-40cm,寬8-14mm,先端漸尖,基部方圓形。穗狀花序直立,長3-10cm;小穗兩側扁平,長約12mm,在穗軸上平行排列或近於平行,每小穗具3-9花,僅下部的花結實;穎短,第1穎較第2穎為寬,兩者背面均具有銳利的脊,有時延伸成芒;外稃膜質,微裂成3齒狀,中央的齒常延伸成芒,內稃與外稃等長或略短,脊上具鱗毛狀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穎果長圓形或近卵形,長約6mm,淺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大量栽培,為我國主要食糧之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