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艽湯 - 方劑

大秦艽汤,中医方剂名。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治风剂。具有疏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功效。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症见口眼㖞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临床上用于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缺血性脑卒中等属于风邪初中经络者。对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风湿热痹者,亦可斟酌加减用之。

  • 名称:大秦艽汤
  •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 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歌訣

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芩甘術,風邪散見可通嘗。

組成

秦艽三兩(90g),甘草二兩(60g),川芎二兩(60g),當歸二兩(60g),白芍藥二兩 (60g),細辛半兩(15g),川羌活、防風、黃芩各一兩(各30g),石膏二兩(60g),吳白芷一兩 (30g),白朮一兩(30g),生地黃一兩(30g),熟地黃一兩(30g),白茯苓一兩(30g),川獨活二兩 (60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上藥用量按比例酌減,水煎,溫服,不拘時候。2、古代用法:上十六味,銼。每服一兩(30g),水煎,去滓,溫服。

功用

疏風清熱,養血活血。

主治

風邪初中經絡證。口眼喎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或惡寒發熱,苔白或黃,脈浮數或弦細。

方義

中風有真中與類中之別,有中經絡與中臟腑之異。本方所治乃風邪中於經絡所致。多因正氣不足,營血虛弱,脈絡空虛,風邪乘虛入中,氣血痺阻,經絡不暢,加之“血弱不能養筋”,故口眼喁斜、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外襲,邪正相爭,故或見惡寒發熱、脈浮等。治以祛風散邪為主,兼以養血、活血、通絡為法。方中重用秦艽祛風通絡,為君藥。更以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等辛散之品,祛風散邪,加強君藥祛風之力,併為臣藥。語言與手足運動障礙,除經絡痺阻外,與血虛不能養筋相關,且風藥多燥,易傷陰血,故伍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養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榮,絡通則風易散,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並能制諸風藥之溫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配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化生氣血;生地、石膏、黃芩清熱,是為風邪鬱而化熱者設,以上共為方中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使藥之用。本方用藥,以祛風散邪為主,配伍補血、活血、益氣、清熱之品,疏養結合,邪正兼顧,共奏祛風清熱,養血通絡之效。

配伍特點

本方以辛散祛風散邪為主,佐以養血、健脾、清熱之品,散邪扶正,共成“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也”(《醫方集解》)。

運用

1、本方是治風邪初中經絡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口眼喎,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微惡風發熱,苔薄微黃,脈浮數為辨證要點。2、本方常用於顏面神經麻痺、缺血性腦卒中等屬於風邪初中經絡者。對風溼性關節炎屬於風溼熱痺者,亦可斟酌加減用之。

加減化裁

若無內熱,可去黃芩、石膏等清熱之晶,專以疏風養血通絡為治。原方有“如遇天陰,加生薑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的用法,可資參考。

使用注意

本方辛溫發散之晶較多,若屬內風所致者,不可使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2、方論選錄吳昆《醫方考》卷1:“中風,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此方主之。中風,虛邪也。許學士雲:‘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兼而治之。用秦艽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風,石膏所以去胃中總司之火,羌活去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為諸風藥中之軍卒。三陽數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內淫之風溼,責之苓、術。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風熱幹乎氣,清之以黃芩;風熱幹乎血,涼之以生地。獨活療風溼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於肺。乃當歸、芍藥、熟地者,所以養血於疏風之後,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