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蕒菜 - 中藥材

苦荬菜,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苦荬菜Ixerisdenticulata(Houtt.)Stebb.的全草。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痈疖疔毒,乳痈,咽喉肿痛,黄疸,痢疾,淋证,带下,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

癰癤疔毒,乳癰,咽喉腫痛,黃疸,痢疾,淋證,帶下,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塗;或研末調搽;煎水洗或漱。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嘉祐本草》:“蠶蛾出時,切不可取拗,令蛾子青爛。蠶婦亦忌食。野苦蕒五六回拗後,味甘滑於家苦蕒,甚佳。”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血淋尿血:苦蕒菜1把。酒、水各半,煎服。(《針灸資生經》)

2、治跌打損傷:鮮苦蕒菜根30g。水煎,加酒沖服;藥渣搗爛敷患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蠍螫:苦蕒汁塗之。(《醫學綱目》)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季採收,鮮用或陰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長約50cm。莖呈圓柱形,直徑1-4mm,多分枝,光滑無毛,有縱稜;表面紫紅色至青紫色;質硬而脆,斷面髓部呈白色。葉皺縮,完整者展開後呈舌狀卵形,長4-8cm,寬1-4cm,先端急尖,基部耳狀,微抱莖,邊緣具不規則鋸齒,無毛,表面黃綠色。頭狀花序著生枝頂,黃色,冠毛白色;總苞圓筒形。果實紡錘形或圓形,稍扁平。氣微,味苦、微酸澀。

以身幹、無雜質、無泥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苦蕒菜。

形態特徵

苦蕒菜,又名秋苦蕒菜。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無毛。莖直立,多分枝,紫紅色。基生葉叢生,花期枯萎,卵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10cm,寬2-4cm,先端急尖,基部漸窄成柄,邊緣波狀齒裂或羽狀分裂,裂片邊緣具細鋸齒;莖生葉互生,舌狀卵形,無柄,長4-8cm,寬1-4cm,先端急尖,基部微抱莖,耳狀,邊緣具不規則鋸齒。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具細梗;總苞長約7mm,外層總苞片小,長約1mm,內層總苞片8,條狀披針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長6-9mm,舌片長4-6mm,先端5齒裂。瘦果黑褐色,紡錘形,稍扁平,長1-2mm,喙長約0.8mm,冠毛白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分佈區域

我國南北各地。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的山坡、田野、路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