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藤果 - 中藥材

牛藤果,中药名。为木通科植物那藤StauntoniahexaphyllaDecne.或尾叶那藤S.hexaphyllaDecne.var.urophyllaHand.-Mazz.的果实。那藤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尾叶那藤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疮痈,疝气疼痛,蛔虫病,鞭虫病等。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消腫,殺蟲止痛。

主治

用於瘡癰,疝氣疼痛,蛔蟲病,鞭蟲病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藥理作用

果實和果仁對蛔蟲、鞭蟲有驅蟲作用。

相關論述

《廣西本草選編》:“腋瘡,用鮮果搗爛敷患處。”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果實將成熟尚呈青色時採摘,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木通科植物那藤或尾葉那藤。

形態特徵

那藤:常綠藤本。掌狀複葉互生;葉柄長;小葉3-7,小葉柄長3cm;小葉片長圓形至長卵圓形,革質,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長4-9cm,寬2-2.5cm,全緣,上面平滑,下面帶白色。總狀或傘形花序由3-7朵花組成,雌雄同株;花直徑1.5-2cm,白色、淡紅色或有青蓮色暈;雄花外輪萼片3,闊披針形,長約13mm,內輪萼片3,線形,稍長,雄蕊6;雌花較大而少數,內輪萼片3,線形,稍長,雄蕊6;雌花較大而數少,內輪萼片3,披針形較外輪的為短,退化雄蕊6,成熟心皮卵圓形,紫色。漿果卵圓形,紅色。漿果卵圓形,紅色,長6-7cm,果肉白色,內含黑色種子多數。花期5月,果期9-10月。尾葉那藤:又名尾野木瓜、鴨腳蓮、尾葉野木瓜。攀援灌木。全株無毛。小枝灰褐色。掌狀複葉;小葉3-7,革質;葉形變化很大,倒卵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3.8-8cm,寬1-3cm,先端長尾尖,尖頂常具短而易斷的絲狀尖頭,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亮綠色,下面黃綠色,有時具白色斑點,側脈和網脈常在上面明顯凹下,下面稍隆起。花雌雄同株,常排成疏鬆的總狀花序,總花梗長3-8cm,小花梗長1-3cm;雄花有萼片6,外輪3,長圓狀披針形,頂端略尖或鈍,內輪較狹小;線狀披針形,先端鈍;無花瓣;雄蕊6枚,花絲全部合生,藥隔先端凸頭長約1mm,遠較花葯為短;雌花的萼片和雄花相似,但較大,心皮3。漿果卵圓形,內含數粒黑色光亮的種子。花期3-5月。

生長環境

那藤:生於山谷林緣或山腳灌叢中,也有栽培於庭園中。分佈於臺灣、廣東、廣西等地。尾葉那藤:多生於山坡路旁或溝谷林緣灌叢中。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