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飲湯《醫壘元戎》 - 方劑

五饮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垒元戎》。具有行气化饮,利水渗湿之功效。主治①《医垒元戎》:酒后伤寒,饮冷过多,遂成五饮:留饮心下;癖饮胁下;痰饮胃中;溢饮膈上;流饮肠间。②《医碥》:痰饮所致潮热,症似虚而胸膈痞满,背心痛,服补药不效者。

  • 名称:五饮汤《医垒元戎》
  • 出处:《医垒元戎》
  • 功用:行气化饮,利水渗湿
  • 主治:1.《医垒元戎》:酒后伤寒,饮冷过多,遂成五饮:留饮心下;癖饮胁下;痰饮胃中;溢饮膈上;流饮肠间。2.《医碥》:痰饮所致潮热,症似虚而胸膈痞满,背心痛,服补药不效者

歌訣

五飲湯用旋覆花,陳夏苓澤草姜加;桂萸枳樸同煎煮,痰飲水腫服之佳。

組成

旋覆花、人參、陳皮、枳實、白朮、茯苓、厚朴、半夏、澤瀉、豬苓、前胡桂心、芍藥、甘草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銼,每兩分四服。水一盞,加生薑十片,同煎至七分,取清溫飲,不拘時候。

功用

行氣化飲,利水滲溼。

主治

①《醫壘元戎》:酒後傷寒,飲冷過多,遂成五飲:留飲心下;癖飲脅下;痰飲胃中;溢飲膈上;流飲腸間。②《醫碥》:痰飲所致潮熱,症似虛而胸膈痞滿,背心痛,服補藥不效者。

方義

本方取苓桂術甘湯、茯苓甘草湯及五苓散組方之意,加味而成。飲證之發,主要在於中陽素虛,復加外感寒溼,或為飲食、勞倦所傷,致使三焦氣化失宣,肺脾腎通調轉輸蒸化無權,陽虛陰盛,水飲內停。治當以溫藥和之。方以苓、術、桂、澤化氣行水,蠲飲利溼,參、草補氣健脾而制水,枳、樸、旋覆花利氣消痰,姜、夏、陳皮燥溼化痰,前胡祛痰止嗽,芍藥配甘草化陰氣,以合陰陽互濟之義。

加減化裁

因酒有飲,加葛根、葛花、縮砂仁。

使用注意

忌食肉、生冷、滋味等物。

重要文獻摘要

《思濟堂方書》:“五飲湯治五飲俱效。五飲者,是痰飲、留飲、癖飲、溢飲、酒飲。旋覆花(用夏布口袋裝在內,入藥同煎)、人參、陳皮、枳實、白朮(土炒)、茯苓、厚朴、半夏、澤瀉、豬苓、桂心、白芍、甘草各七分。引加生薑三錢,燈心五分,水煎,空心服。”《東醫寶鑑》:“五飲湯治五飲,一日留飲,二日癖飲,三日痰飲,四日溢飲,五日流飲。旋覆花、人參、陳皮、枳實、白朮、茯苓、厚朴、半夏、澤瀉、豬苓、前胡、桂心、白芍藥、甘草各七分。上銼,作一貼,姜十片,水煎服,最效。海藏。”《中醫治法與方劑》:“肺脾腎任何一髒功能失調,都可影響水液執行,變生痰飲水溼。本方證是針對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腎失氣化,三髒同病,水飲內停,外泛成腫而設。《金匱要略》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渭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這裡所謂溢飲、支飲,是指遍身腫脹而言。水腫當分寒熱虛實,只言身腫不能確定病性,兼見舌淡苔白,才是陽虛現象。”《中醫大辭典》:“五飲湯①《醫壘元戎》方。旋覆花、人參、陳皮、枳實、白朮、茯苓、厚朴、半夏、澤瀉、豬苓、前胡、桂心、芍藥、甘草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半,加生薑十片,水煎,不拘時服。治飲證。若因酒而停飲者,加葛根、葛花、砂仁。②《類證治裁》卷二方。人參、白朮、橘皮、枳殼、半夏、厚朴、桂枝,白芍藥、澤瀉、甘草、豬苓、茯苓、旋復花。水煎服。治飲症。”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