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溼熱是什麼 脾胃溼熱的症狀及調理

  平時我們的身體總是會在一些方給予我們訊號,從而告訴我們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那麼我們就著這些問題就會選擇適當的解決方案,春期已經過了,為什麼很多人還長青春痘?為什麼口乾口苦,一吃甜食就泛酸水?為什麼每天正常如廁,卻大便不暢?這多半與脾胃溼熱有關。那麼,到底什麼是脾胃溼熱呢?脾胃溼熱的具體症狀有哪些?脾胃溼熱怎樣調理?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內容,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仔細剖析下“脾胃溼熱”,看看它為何這麼任性?

  脾胃溼熱的具體症狀有哪些?脾胃溼熱怎樣調理

  脾胃溼熱

  脾胃溼熱,在中醫裡又稱中焦溼熱,其主要表現為脾胃運化受阻,溼與熱蘊集在脾胃當中,從而導致脾胃虛弱,引發脾胃功能失調。

  脾胃溼熱多由感溼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溼熱,內蘊脾胃所致。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洩、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面板髮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溼為主。該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後,其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而慢性胃炎佔了首位。

  對於脾胃溼熱證的形成,存有多種病因,其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溼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溼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溼熱。綜合而言,脾胃溼熱的病因有三個方面:

  1、感受外邪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溼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溼土,為“受溼之區”,溼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溼結合即為溼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溼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溼,結合亦成溼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溼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溼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溼從內生,鬱而化熱,形成溼熱。

  2、飲食不節

  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溼阻、氣滯等,而食滯、溼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溼”,氣滯也是水溼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極具生溼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溼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溼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係。食物先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症狀如胃脘痞滿、納呆、噁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調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溼熱證與胃的關係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溼熱證。

  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

3、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張景嶽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洩功能,肝的正常疏洩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洩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溼,溼鬱化熱,溼熱乃成。

  上述三種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證,這是由個體的體質素質不同,脾胃功能性狀不同,對病因作用反應的形式不同所決定的。

  脾胃生理特點在於升與降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於升與降。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運,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則濁氣不降,反升為逆。脾為陰髒,胃為陽腑,互為表裡,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著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關乎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之升降,所以為人體升降之樞紐。脾胃之升降,又互為因果,胃失和降,則脾氣不升;脾升失常,則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於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脾清陽上升,胃濁陰下降,則氣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運不升則生化無端,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疾。

 脾胃溼熱的症狀

  脾胃溼熱有很多明顯的症狀,最突出的辨識溼留氣滯,其也是眾多脾胃溼熱患者共同的病機。究其原因,脾胃溼熱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人們生活中的各種壞習慣,比如長期吃辛辣食物、生冷食物、油炸食品、甜食、長期的吃的過飽等。對於脾胃溼熱的症狀,正如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所言:脾胃溼熱見症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飢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溼熱的辨證要點,具體表現如下:

  長期吃辛辣食物、生冷食物、油炸食品、甜食、長期的吃的過飽等

  脾胃溼熱的症狀1:

  一般溼熱體質就是脾胃不好容易長痘痘、粉刺。

  脾胃溼熱的症狀2:

  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脾胃溼熱的症狀3:

  口乾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

  脾胃溼熱的症狀4:

  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慢性腸胃病的臨床表現為本虛標實,其是脾胃溼熱的一種表現。由於溼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溼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此外,對於脾胃溼熱證患者,其在胃鏡檢查時往往發現胃中瀦留液較多,粘性較大。

  怎樣辨別脾胃溼熱的症狀

  對於脾胃溼熱的症狀,很多人會混淆於肝膽溼熱,那麼二者之間怎樣區分呢?

  脾胃溼熱是溼熱內蘊中焦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為脘腹痞悶,嘔惡,厭食,肢體困重,大便溏瀉,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膚髮黃,色鮮明如橘子,面板髮癢,或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肝膽溼熱是溼熱鬱結肝膽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為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身目發黃或寒熱往來,或陰囊溼疹,或睪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

  面目肌膚髮黃,色鮮明如橘子,面板髮癢

  二者的共同點:

  1 、病因相同:脾胃溼熱與肝膽溼熱多由感受溼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溼生熱所致。

  2 、都有納呆,嘔惡,腹脹等脾胃症狀。

  3、 二者可有黃疸的症狀。黃疸是由溼熱燻蒸,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所致。二證如出現黃疸,皆為陽黃。

  4、望舌苔均為舌紅苔黃膩溼熱之象。

  二者的區別:

  1 、 溼熱偏重不同。雖然脾胃溼熱與肝膽溼熱之病因均為溼熱,但溼熱偏重不同。脾胃溼熱溼重於熱,溼的表現如肢體困重,納呆,腹脹,大便溏瀉表現明顯。熱的表現相對較輕。肝膽溼熱熱重於溼。熱的表現如身熱,口乾,口苦,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的表現明顯,而溼的表現相對較輕。

  2、 脾胃溼熱與肝膽溼熱都有脾胃功能失調的症狀,如腹脹,納呆,嘔惡。肝膽溼熱產生上述症狀是因為肝氣橫逆犯胃。脾胃受病,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症狀相對較輕。而脾胃溼熱是因溼熱之邪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致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症狀相對明顯。肝膽溼熱多兼有脾胃症狀。而脾胃溼熱則不兼脅痛,口苦等肝膽症狀。

  3 、肝膽溼熱因溼熱鬱結肝膽,疏洩失職,肝氣鬱滯,不通則痛,故脅肋部脹痛不適,而脾胃溼熱為脘悶腹痛症狀,無脅肋脹痛的症狀。且肝膽溼熱有溼熱下注的症狀,如陰囊溼疹,潮溼,睪丸腫脹,墜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症狀。脾胃溼熱則無這些溼熱下注的症狀。

  4 、 從治療脾胃溼熱與肝膽溼熱的療程來看,脾胃溼熱的療程較長。愈後較少復發。肝膽溼熱雖療程較短,但屢有發作。因脾胃溼熱溼大於熱,溼邪致病的特點是病程較長,故纏綿難愈。

脾胃溼熱怎麼調理

  正如上文所言,脾胃溼熱的產生主要因為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因此,脾胃溼熱的治療也重在調理,包括患者的生活習慣以及日常的飲食。另外,由於溼、滯為病機之要,故在治療脾胃病時,或溫,或清,或補,或瀉,總以行其滯,利其溼,復其升降為其總旨,兼以宣通肺氣。脾胃病變多溼多滯,其中脾病多溼,易被溼困;胃病多熱,易為熱壅,總為氣機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變不宜大補大洩,而貴在調理,探本求源,明氣機失調之因,審因論治,復脾胃升降之常,使溼滯消,升降和,諸症可除。具體調理方法如下:

  1、溫膽湯

  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薑、大棗。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藥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藥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性質平和,透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裡證均可應用,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範圍。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溼熱證。方中二陳湯燥溼化痰,理氣和中。半夏燥溼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陳皮理氣和胃,氣行則溼化,茯苓健脾滲溼,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生薑、大棗健脾和胃,使土健以勝溼,枳實下氣導滯消積,祛痞助溼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溼清熱,理氣導滯之功效。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化溼而不助熱。清熱而不助溼,治療脾胃熱證頗為對症。

  茯苓健脾滲溼,甘草調和諸藥

  2、葛根芩連湯

  溼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脾胃溼熱可能因飲食傷脾,脾虛則溼蘊,主要應健脾、去溼。

  3、相關中藥

  薏仁:性涼,入脾經、胃經,健脾,逐溼

  芡實:性平,入脾經、腎經

  白朮:性溼,入脾經、腎經,健脾,燥溼

  紅豆:性平,入脾經、心經,健脾,利水這幾樣可以作為食療經常吃,熬粥,煲湯,燉菜等,口服藥粉也可,但要注意配伍,長期吃不要偏於某一樣,配合起來可以揚長避短。

  中成藥:歸脾丸,香砂養胃丸,加味藿香正氣丸。脾胃弱,土生金,影響到心肺,所以要加強鍛鍊,增強心肺功能,排出溼氣。脾胃溼熱也可能引起面板溼疹,這種情況可以在肺俞、大椎等處敲梅花針、拔罐、刮痧等,幫助把溼氣病氣排出。

  4、日常飲食

  不宜食物

  不可吃冷飲、生冷瓜果,油膩、燒烤類,酒助溼熱要禁絕,魚蝦、花椒、辣椒、蔥、姜、蒜是發物,儘量避免,雞蛋、牛奶也生熱,少吃。不要喝茶,哪怕是全發酵的,茶對脾胃傷害很大,古人對其評價很低。

  建議食物

  醪糟:健脾,利水腫

  海帶:洩熱,利水

  冬瓜:主要是解熱,健脾,利尿

  豆腐:清熱,排毒這幾樣搭配很好。

  紅糖:性溫,入肝經、脾經,逐溼

  老冰糖:性平,入肺經、脾經,維族人以冰糖為健脾胃之藥,單晶的無效。

  白糖:會助溼熱,不宜吃。

  雞內金:雞胃能消化沙子,可見很強大,能補脾健胃。

  粗糧:多吃粗糧,多吃麵食,少吃電飯鍋煮的米飯,溼氣大。

  小米:小米,入腎經兼入脾胃經,能除脾胃的溼熱(熬粥喝對脾胃特別好,聽一當過兵的說部隊上因吃飯不規律多有胃病發生,喝小米粥就能治好。

  小米,入腎經兼入脾胃經,能除脾胃的溼熱

  需要注意的是,熱屬陽,溼屬陰,清熱用涼藥,涼則助溼,治溼用溫藥,溫則助熱,加之治溼藥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藥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弱是生溼之源,往往先有溼而後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溼重於熱,即是溼熱並重,治療也多以化溼理氣為主,因溼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溼,祛溼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溼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藥。

  結語:調養身體一直都是我們在做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萬病根治在於內調,尤其是脾胃溼熱,其調理尤為重要。脾胃溼熱給人們帶來了眾多困擾,且我們大都不明其因,想必透過這篇文章,很多人對脾胃溼熱便不再陌生,但要做到上述良好的生活規律則需要我們不斷的堅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