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蒂 - 中藥材

箬蒂,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es(Munro)Kengf.的叶基部。箬竹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衢县、湖南零陵阳明山等地。具有降逆和胃,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胃热呃逆,烧烫伤。

功效作用

功能

降逆和胃,解毒。

主治

用於胃熱呃逆,燒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煅存性研末調塗。

相關論述

《本經逢原》:“煎湯治胃熱呃逆,其性較柿蒂稍平,取灰以香油調塗燙火傷。”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禾本科植物箬竹。

形態特徵

箬竹:又名篃竹。植株呈灌木狀。竿高0.5-2m,直徑4-7.5mm;節間長約25cm,最長可達32cm,圓筒形,在分枝一側的基部微扁,多為綠色,節較平坦,竿環較籜環略隆起,節下方有紅棕色貼竿的毛環。籜鞘長於節間,上部寬鬆抱竿,無毛,下部緊密抱竿,密被紫褐色伏貼狀疣基刺毛,具縱肋;籜耳無,籜舌厚膜質,截形,高1-2mm。背部有伏貼微毛;籜片大小多變化;窄披針形,竿下部者較窄,竿上部者稍寬,易落。小枝具2-4葉;葉鞘緊密抱竿,有縱助,背面無毛,或被微毛,無葉耳;葉舌高1-4mm,截形,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6cm,寬4-10.8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表麵灰綠色,密被伏貼短柔毛;中脈兩側或僅一側生有一條氈毛,次脈8-16對;小橫脈明顯,形成方格狀,葉緣生有細鋸齒。圓錐花序長10-14cm,花序主軸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小穗綠色帶紫,長2.3-2.5cm,幾呈圓柱形,含5-6朵小花,小穗柄長5.5-5.8mm;小穗軸節間,被白色絨毛;穎有3片,紙質,脈上具微毛,第1穎長5-7mm,先端鈍,有5脈,第2穎長7-10.5mm,具7脈,第3穎長10-19mm,具9脈;第1外稃長11-13mm,背部具微毛;有11-13脈,基盤長0.5-1mm,其上有白色髯毛,第1內稃長約為外稃的1/3,背部有2脊,春間生有白色微毛,先端有2齒和白色柔毛;花葯黃色。筍期4-5月,花期6-7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西天目山、衢縣、湖南零陵陽明山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400m的山坡路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