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唯一能自己做主的決定。”在自殺之前,這些網友的回答讓人意外!

“我命由天不由我。”北京大學法學院大三學生包麗,留下了最後一條微博,設定為“僅自己可見”。之後,她選擇了服藥自殺。

自殺,似乎成了許多人眼中解決眼下困境的唯一方式,不只是普通學生,也有明星。

10 月 14 日,韓國著名娛樂公司 SM 旗下藝人崔雪莉被發現在家中身亡,年僅 25 歲。11 月 24 日,雪莉去世後一個月零十天,28 歲的具荷拉被發現在家中身亡。

12 月 3 日,韓國演員車仁河被發現在家中身亡。

推測三位藝人的死因均為自殺。

……

冬季已至,短短 2 個月時間裡韓國先後 3 位年輕藝人自殺去世,自殺話題在不斷進入大眾視野。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每年有 80 萬以上的人死於自殺,相當於每 40 秒有 1 人自殺,死亡原因高居第十五位,也是 15~29 歲年齡人群中第二位的致死原因,是 10~14 歲年齡人群中第三位的致死原因[1]

在我國每年約有 25 萬人自殺身亡,而自殺未遂的人數更高,約有 200 萬以上。

每一例自殺背後,都有扣動“扳機”的應激因素

“自殺,是我唯一能自己做主的最後一個決定,一切細節都由我。”妍麗(化名)在被問到怎麼看待自殺時,這樣說道。

自殺是指有意識、自願地直接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不包括吸毒酗酒等自我損害健康的“慢性自殺”行為。

更重要的是,每一例自殺背後,都會有一定的促發因素。

人艱不拆,生活不易,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忍受著許多的不堪,我們理解為負性生活事件。

這些負性生活事件,常成為自殺的直接原因或誘因,比如具荷拉經歷閨蜜崔雪莉自殺事件後一個月內也自殺身亡,這些應激事件常起到扣“板機”的作用,觸發自殺。

促發因素影響著眾多人。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1998 年《貝爾法斯特協議》結束北愛爾蘭的暴力和混亂,至今 21 年間,很多人患上了創傷應激綜合徵(PTSD),北愛爾蘭成了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但不是每個人面對負性事件都會選擇自殺,因為我們每個人看待問題的方式不一樣,這就是認知方式。

“如果說自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活受罪’有什麼意義?”網友 @Leer 發了一個帖子。

路真的被堵死了,無處可逃了嗎?

當我們執著地希望在黑暗中尋找白亮光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太過專注黑暗的黑和白亮光的白,而沒有留意到,即使在黑暗裡,依舊能看到不同的層次。  

其實,這就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我們只需要不那麼專注和執著,試著多幾個角度和層面看待,生活也許就不一樣了。

只是,心理痛苦常常就在那裡,無處可逃。

其實,對於痛苦,我們常常天生會去抵抗,如果無處可逃,不妨試著接受它的存在,“好吧,你在就在吧,我們一起生活又如何?”

“並不是有什麼坎過不去了,只是再也不想過什麼坎了”

“為什麼會自殺,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嗎?”

當我們提到自殺時,總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但“其實並不是有什麼坎過不去了才自殺,只是再也不想過什麼坎了”。網友云溪這樣回答。

(來源:網路)

除了上面我們提到的心理因素外,家人和社會也直接影響著自殺的。

多數國家自殺人群集中在 15~35 歲及 65 歲以上兩個高峰,近年來青壯年成為自殺率最高的人群。另外,自殺未遂者的高發年齡在 30 歲以下,趨於年輕化。

獨居、離婚、喪偶者的自殺率高於婚姻穩定者,混亂或衝突性的家庭關係自殺率高,在已婚者中,無子女者的自殺率高於有子女者(家人催婚催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失業者、貧困、無固定職業、非技術工人及高社會階層的自殺率較高,如美國藍領工人的自殺率最低,而從事專門職業的醫生、作家、律師、音樂家、經理階層人員的自殺率較高。

一般情況下城市自殺率高於農村,但在我國農村自殺率高於城市。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和媒體對自殺的報道也與自殺率有關係。

面對龐大的自殺人群,我們怎麼識別並幫助他們?

那麼多人,為什麼自殺的會是他?

有一些人,甚至可能會直接表明:“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我想死”,“我不想活了”等。

紐西蘭著名心理學家 Jesse Bering 在他的權威著作《自殺:我們為什麼殺死自己》中寫道,“導致任何一個人自殺的具體原因當然和他們的 DNA 一樣,是各不相同的。一位專家稱之為眾多的一連串事件。”

自殺行為的發生,並非完全突然和不可預測,大多數有一定預兆,只要細心識別,就可以發現身邊有自殺傾向人的基本線索:

  • 當他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表達過自殺意願者:比如反覆向親友談論自殺方法,在個人日記中頻繁談及自殺。
  • 當他近期遭受了難以彌補的嚴重喪失性事件:喪失性事件常是自殺的誘發因素,在事件發生的早期容易引起自殺,如至親逝世。
  • 當他最近有過自傷或自殺行為:這是預測將來自殺的最佳預測因子。
  • 當他發生了突然的性格改變:出現悲觀、自卑、孤僻的行為,不與家人和朋友交往,感到孤獨、無助和無價值,突然整理個人事務和寫個人遺願等。
  • 當他有了心理(精神)障礙:抑鬱症、酒精和藥物依賴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公認的自殺高危人群。比如抑鬱症患者,出現情緒的突然“好轉”,應警惕自殺的可能。

即使住院治療仍有較高的自殺風險,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出院 6 個月內有 42% 的患者自殺,出院 1 年內為 58%,出院 2 年內為 70%,預防抑鬱症患者自殺任重而道遠[2]

如果有掙扎在痛苦和求生矛盾中的人,請向你身邊的親人朋友求助,及時找專業的心理精神衛生人員諮詢,或者撥打心理救援熱線,我們一直支援你。

參考資料

  1.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精神衛生:自殺資料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suicide/suicideprevent/zh/
  2. ,
  3. Maigeng Zhou,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June 24, 2019.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