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聽到“蝙蝠”兩個字就害怕、大哭,家長該怎麼和孩子解釋現在發生的事?

這個問題,來自筆者的一位朋友。

自打新冠肺炎流行開來,各大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蝙蝠可能是/被確定為新冠病毒的源頭”,她家6歲的女兒就心理“過敏”了。但凡聽到電視報道或大人談起“蝙蝠”兩個字,小姑娘就開始變臉、搓手,大哭起來。她非常苦惱地求助於我:“我試過給她看可愛的蝙蝠卡通畫,也講過道理,還買了動物百科的書,都沒用。這可怎麼辦啊!”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害怕蝙蝠的。就拿我們家孩子來說,一個小女生,一兩歲的時候給她玩橡皮蛇,她一點都不害怕。去年10月份,家裡飛進來一隻蝙蝠,她還說“蝙蝠好可愛啊……”

為什麼朋友家的孩子會被蝙蝠“嚇哭”呢?主要是因為——

害怕是可以“學”到的

與老鼠害怕貓,羚羊害怕獅子這種“寫”在DNA裡的本能不同,人類的本能很少。

只有在剛出生的頭幾個月,嬰兒才會經常表現出下面幾種本能反射——

  • 抓握反射(用手指或其它任何東西碰嬰兒的手心,嬰兒都會做出抓握反應);
  • 吸吮反射(用手指或其它任何東西碰嬰兒的臉,嬰兒會將臉轉向碰觸的方向試圖用嘴吸吮該東西);
  • 蹬踏反射(把嬰兒抱起來,讓足部碰到地面,嬰兒會自己做出蹬踏地面的動作)。

但這些本能反射一般在四五個月之後就會消退。

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和態度幾乎都是靠後天學習而得到的害怕也是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開山大牛約翰·華生(JohnB. Watson),當年用一個還不到一歲的小孩——艾伯特,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證明了害怕是後天習得的。這個經典心理學實驗也以這個“倒黴孩子”來命名——小艾伯特實驗。

實驗操作很簡單:先讓艾伯特和實驗室的小白鼠一起玩,這時候艾伯特並不害怕小白鼠,還試圖去摸小白鼠。

後來,每次在艾伯特伸手想去摸小白鼠的時候,華生和他的助手雷納就會在孩子背後,用金屬製品敲擊出巨大的響聲。

想象一下,一個鑔或鑼在背後突然一聲巨響的樣子......小艾伯特當然被嚇哭了,這誰頂得住啊。

反覆多次實驗之後,艾伯特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即使這時候華生已經撤掉了金屬物品的響聲。

而且糟糕的是,艾伯特不僅害怕小白鼠,還害怕白色的兔子、白色的小狗,甚至聖誕老人的白鬍子......總之,只要是白色且毛茸茸的東西,一放在艾伯特附近,他就哇哇大哭起來。

這個實驗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害怕是可以“學”到的。

我們也不僅感慨,心理學家好會(que)玩(de)。

當然,當時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在指責華生這麼做,完全不符合道德倫理,但是由於美國心理學會(APA)的倫理守則是1992年才制訂的,而華生這個實驗是在1920年做的,法不及既往,也就算了。當然,要是現在有人複製華生1920年的實驗,等待他的就不光是倫理條款了,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刑法了。

不得不遺憾地說,小艾伯特在6歲時因病死於腦水腫,所以無法得知,這一實驗會對其以後的身心健康有何影響。

我們再回到本問題,和小艾伯特一樣,如果一個小孩一聽到“蝙蝠”就害怕、大哭,那一定是在後天學到的。

是誰在孩子聽到“蝙蝠”這個詞的時候,扮演了華生的角色,在他/她背後“敲鑼打鼓”呢?

遺憾的是,這個“敲鑼人”往往可能就是身邊的家長。

比如說,孩子覺得戴口罩悶,想把口罩脫了,可能家長會嚇唬孩子:“不能脫口罩哦,脫了口罩蝙蝠會來吃你哦……”

類似這種“說謊要被大灰狼吃”的育兒方式,是不少家長的老法子了,但也不得不說,這是個偷懶的辦法。這種方式的副作用就是,錯誤建立起了蝙蝠和咬人之間的聯絡(實際上,蝙蝠以植物和昆蟲為食,晝伏夜出,幾乎不與人類打交道)。

還有一些家長,在跟孩子講新冠病毒的時候,過於強調了病毒的致死性和傳染性,恨不得說到“被蝙蝠看一眼都會傳染”的程度。出發點當然是好的,希望孩子不要對蝙蝠過於好奇,去抓蝙蝠來玩,既保護了孩子,也保護了蝙蝠。但是,這種將“蝙蝠=病毒=死亡”的簡單粗暴聯絡,也會使孩子的腦海中形成錯誤的條件聯結,引起無端的焦慮和恐懼。

相對這種有意或無意的嚇唬,應該如何正確向孩子宣傳預防新冠的方式呢?

最簡單省事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看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Discovery)、日本NHK、國家地理等專業機構拍攝的,與病毒、蝙蝠有關的科教片、紀錄片。當孩子對蝙蝠這種動物、對病毒的機制有著更多的瞭解之後,就不會再“談蝙蝠色變”了。

如果是小一些的孩子,看不懂紀錄片,那麼家長可以通過一些趣味的繪本來教育孩子。比如,《神奇校車》系列等套裝的兒童科普繪本,以及其他很多單行的繪本,如《身手不凡的蝙蝠家族》《我的身體怎麼了?》等等。而且,有家長陪伴的親子共讀,可以給孩子提供充分的安全感。

平時也可以經常跟孩子說:“蝙蝠是野生動物,主要吃植物和昆蟲,夏天能幫我們吃蚊子,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好好保護它,不要捉來玩”。

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多從正面引導孩子,讓他們瞭解蝙蝠和人類的友好關係,少用威嚇、嚇唬的方式,這樣孩子就不會在聽到蝙蝠時害怕或大哭。

參考資料

  1. GaryIrons,etal."LittleAlbert:ANeurologicallyImpairedChild."HistoryOfPsychology15.4(2012):302-327.PsycINFO.Web.20May2013.
  2. Harris,B.(1979).WhateverhappenedtoLittleAlbert?.AmericanPsychologists,34,151-160.
  3. Beck,H.P.,Levinson,S.,&Irons,G.(2009)FindingLittleAlbert:AjourneytoJohnB.Watson'sinfantlaboratory.AmericanPsychologist,64,605-614.doi:10.1037/a0017234.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