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長得胖,竟然會“嚇走”大姨媽?現在不減肥,以後懷不上孩子可別哭!

肥胖是種病,爆表的體重背後是多種代謝問題。

對於女性來說,肥胖不僅傷害美感,還很可能帶來多囊卵巢綜合徵。這可不是什麼小問題,輕則導致腰粗腿肥,重則導致不孕不育。

所以,胖姑娘和她的家人朋友們,還是快來看一看是怎麼回事吧。

多囊卵巢綜合徵是什麼病

多囊卵巢綜合徵(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青春期到生育年齡女性最為常見且較複雜的病種之一。多囊卵巢表現為卵巢均勻性增大,為正常婦女的 2~5 倍,呈灰白色,包膜增厚、堅韌。B 超下卵巢內可見大小不等,≥12 個囊性卵泡,直徑在 2~9mm。

(多囊卵巢綜合徵示意圖)

多囊卵巢綜合徵多針對 15~49 歲育齡期女性,5%~10% 該年齡段女性為其所害,其中 20~35 歲小仙女更是它的最愛。

目前,多囊卵巢綜合徵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臨床表現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千人千樣,常難以治癒,並可引起代謝綜合徵、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威脅女性朋友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

多囊卵巢綜合徵如何確診

依據 2011 年原衛生部的 PCOS 診斷標準[1]:月經稀發、閉經或不規則子宮出血是診斷的必需條件。另外,再符合下列 2 項中的 1 項,即可診斷為疑似 PCOS:

  1. 高雄激素的臨床表現或高雄激素血癥;
  2. 卵巢超聲表現為多囊樣改變,一側或雙側 2~9mm 卵泡 ≥12 個,或卵巢體積 ≥10cm3[卵巢體積按 0.5×長徑(cm)×橫徑(cm)×前後徑(cm)計算]。

具備上述疑似 PCOS 診斷條件後,還必須逐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高雄激素的疾病及引起排卵異常的疾病,才能確定診斷。

2011 年原衛生部的 PCOS 診斷標準中提出了經典型 PCOS 和無高雄型 PCOS。有研究顯示[2],這兩種不同表型的 PCOS 患者均有胰島素抵抗和肥胖發生。

有多囊卵巢綜合徵家族史、肥胖、月經異常(月經週期長、月經紊亂、閉經等)的女性,是該病的高危人群。

(肥胖與多囊卵巢綜合徵關係密切)

肥胖可能是多囊卵巢綜合徵的催化劑

從結果上來看,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多肥胖,且主要是腹型肥胖,國外報告的發生率為 50%~60%[3],我國報告的發生率為 34.1%~43.3%[4]。其中,肥胖者的月經紊亂程度高於非肥胖者,肥胖者的卵泡數目亦多於非肥胖者。

從原因上來看,肥胖可能是多囊卵巢綜合徵的催化劑,特別是從青春期後開始的男性型肥胖,即腰比胸粗、胸比臀粗,腰臀圍比 ≥0.85,這種型別的肥胖也叫高雄激素性肥胖。

為什麼是可能,因為多囊卵巢綜合徵的病因還沒有完全明確,所以目前的研究只是揭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肥胖本身意味著脂肪細胞的肥大和增生,這使得脂肪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受體數目減少,而機體為維持正常的血糖濃度,不得不使胰腺代償性分泌大量胰島素。過量的胰島素能促進卵巢濾泡囊腫的形成,刺激卵巢卵泡膜細胞生成類固醇和雄激素,使卵巢區域性雄激素生產過量,導致卵泡閉鎖和無排卵。

其次,脂肪組織又是類固醇激素代謝的重要場所,肥胖會導致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增多,雌激素週期性變化消失,加重排卵障礙。

第三,肥胖患者體內的遊離脂肪酸含量比較高,抑制了肝臟合成性激素結合球蛋白,導致睪酮水平升高,從而引起代謝綜合徵、脂質異常、糖尿病、月經紊亂和不孕等。

(多囊卵巢綜合徵示意圖)

多囊卵巢綜合徵還可能誘發肥胖

和體重正常的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相比,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的脂肪代謝更加紊亂,會導致大量脂肪堆積,也就是讓患者更胖。可能的原因有:

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的高雄激素血癥增加了兒茶酚胺誘導脂肪細胞分解的作用,導致遊離脂肪酸(freefattyacids,FFA)釋放入血,使肝臟中 FFA 增多,最終導致高甘油三脂血癥。

同時,過多的雄激素可使脂肪細胞 β-腎上腺素能受體增多和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增強,脂肪分解增強,使血中甘油三酯增高。

甘油三脂增加會導致機體脂代謝異常,從而導致脂肪堆積。

可見,肥胖很可能增加女性患多囊卵巢綜合徵的概率,反過來多囊卵巢綜合徵還可能促進肥胖。所以,女性朋友們千萬不要陷入到這種惡性迴圈中,控制好體重,才能健康生活。

(胖姑娘們快運動起來吧~)

參考資料

  1. 崔琳琳,陳子江.多囊卵巢綜合徵診斷標準和診療指南介紹[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誌,2011,30(5):405-408.
  2. 劉麗,邵潔白,張紅萍,等.不同表型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的代謝特徵[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1,9(5):505-507.
  3. Azziz R. Epidemiology, phenotype, and genetics of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dults [EB/OL]. [2019-07-25] www.uptodate.com/contents/epidemiology-phenotype-and-genetics-of-the-polycystic-ovary-syndrome-in-adults
  4. Li R, Zhang Q, Yang D, et al.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women in China: a large community-based study [J]. Hum Reprod, 2013, 28(9): 2562-2569.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