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羨慕的“蝴蝶背”,其實是一種不良體態!看完你肯定馬上改

前段時間,“鄭爽蝴蝶背”的話題突然登上熱搜。

照片上,鄭爽的背部有兩塊明顯突起的三角形肩胛骨,被網友形容為“蝴蝶背”,就像“長出翅膀一樣”。

(來源:微博截圖)

在一些時裝表演上,我們經常看到模特們揹著美麗的天使翅膀走上 T 臺,向眾人展示她們的美。一轉身,可以明顯發現某些模特背上也長著這種“蝴蝶骨”。

很多女生非常羨慕這種像蝴蝶翅膀一樣的肩背部,恨不得“這樣的翅膀給我來一打”。然而,蝴蝶背雖然看上去很“性感”,卻是個美麗的錯誤。

你羨慕的“蝴蝶背”,真正的名字叫翼狀肩

在醫學上,“蝴蝶背”有一個嚴謹而冷冰冰的名字——翼狀肩。

正常人的肩胛骨應該是貼緊胸壁的。而翼狀肩胛則是肩胛骨下角和內側緣突出的狀態。

(正常的肩背體態)

有的女生認為這樣很漂亮,殊不知,這樣的“漂亮”會給你帶來各種危害!

說到這裡大家產生疑問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翼狀肩呢?讓小編給您慢慢道來。

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原因,是肩胛骨周圍骨骼肌肉的功能失調。當我們的手臂往前彎曲時,或者手從腹部背到後面摸肩胛骨時(手臂後伸、內旋、內收)就會出現。

(肩胛骨的位置)

經常趴在床上、手撐著桌子上等姿勢,會導致相關肌肉不平衡,可能更容易產生翼狀肩。快看看你有沒有這些習慣,如果有的話趕緊改!

第二種是神經損傷,副神經、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的損傷都會導致支配的相應肌肉失衡,當然,這個不是大多數人的主要因素。

最後,還有先天發育問題所致的翼狀肩。說到這裡,愛美的你還會希望自己天生有一副這樣美麗的“翅膀”嗎?

翼狀肩有哪些危害?

  1. 影響美觀,讓人產生錯覺,從側面看特別像駝背;
  2. 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張力不平衡,產生肩胛骨周圍的疼痛;
  3. 破壞肩胛骨的穩定性,產生肩峰下撞擊從而出現疼痛;
  4. 降低肩關節靈活性;
  5. 長期不良姿勢給胸椎、頸椎以及附屬肌肉產生不良的刺激,從而導致頸肩痛。

所以,“天使的翅膀”並沒有想象的辣麼簡單。我猜很多小仙女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照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翼狀肩了。

和翼狀肩相關的肌肉群有哪些?

別急,我們來看看肩胛骨周圍的解剖,瞭解一下哪些肌肉起決定性作用?

肩胛骨周圍的肌肉控制著我們肩胛骨的穩定性,特別是肩胛胸闊關節,是一個假關節,全靠肌肉來維持穩定。

而由於各種原因,包括損傷、肌力不平衡、姿勢不良等造成的前鋸肌、菱形肌、斜方肌運動異常,肌力不平衡,就會造成肩胛骨下角翹起,影響肩胛骨的穩定。

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幾塊肌肉,以及如何有效矯正。

前鋸肌

附著於肩胛骨的內側緣的腹側,起於 1~9 肋,在我們的胸腔側方;作用是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以及使肩胛骨貼緊胸廓。

胸小肌

胸小肌起點在第 3、4、5 肋骨,止於肩胛骨的喙突,很多人翼狀肩伴隨有胸小肌以及前方關節囊的緊張,因為這塊肌肉緊張就會拉著肩胛骨前伸產生翹起。

菱形肌

位於斜方肌深層。起於第 6、7 頸椎和第 1~4 胸椎棘突,止於肩胛骨內側緣。近固定時,使肩胛骨上提、後縮和下回旋。

斜方肌

斜方肌分為上中下三束,它們共同收縮,使肩胛骨內收靠近脊柱。當斜方肌與前鋸肌同時收縮時,一個力把肩胛骨往脊柱方向牽拉,而另一個力把肩胛骨靠脊柱內側的部分往胸壁方向牽拉,這兩個力的合力指向胸壁,就使肩胛骨緊緊地貼靠著胸壁。

如果前鋸肌和斜方肌失去力量或過弱,肩胛骨就會失去貼胸的作用力。由於靠脊柱的一側失去了牽拉作用而翹起,就會形成像翅膀一樣形狀的畸形,產生翼狀肩。

由此可見,要改善翼狀肩,最重要的就是啟用和訓練這三塊肌肉。

如何糾正“蝴蝶背”的不良體態?

  1. 手指交叉置於身體下背部,並朝下肢方向拉伸,肩胛骨會下拉胸腔,同時向脊柱靠近,這樣可以拉伸胸小肌。
  2. 站姿背對牆角,肩關節外展 90°,且肘關節屈曲,肘關節後壓牆壁同時推動身體重量遠離牆角。
  3. 坐姿下肩關節和肘關節屈曲 90°,固定彈力帶於身體前方,高度稍高於肩關節,雙手抓住彈力帶兩端,向後拉完成肩關節的外展外旋,同時肩胛內收。
  4. 坐姿下肩關節屈曲約 140°,平行 30° 肩胛面,肘關節伸直,固定彈力帶於身體後方,高度高於肩關節,雙手抓住彈力帶兩端,抵抗阻力向前外推,避免身體旋轉。
  5. 坐姿,雙手置於俯臥撐支架上,朝雙手方向下推並將身體抬高,肘關節完全伸直後加強肩胛下壓。
  6. 坐姿將手臂置於舒適的高舉過頭頂的位置,固定彈力帶於身體前方高過頭頂的位置,抗阻完成全範圍的屈曲肩關節,並保持肩胛骨下壓。

除了以上訓練矯正,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長時間單側揹包,扛重物;身體要挺直,不要含胸駝背;不要長時間久坐,每坐一小時起來活動 5 分鐘。

知道“蝴蝶背”是一種不良體態,相信大家不會再對“天使翅膀”趨之若鶩了吧。做好體態矯正,讓我們美得更健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