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繫膜動脈栓塞: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腸繫膜動脈栓塞又稱急性腸繫膜動脈供血不足,是由於動脈突然供血中斷,使受累腸袢發生急性缺血性壞死,並出現絞窄性腸梗阻的症狀。此病是一種少見外科急腹症,有起病急驟、發展迅速、病情凶險的特點,易延誤診治,病死率可達50%~80%。男性較女性多見,年齡40~60歲,大多數患者有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心房纖顫或動脈硬化史。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升高、血液濃縮,早期周圍血象示白細胞計數>20×109/L。血氣分析可有pH及HCO3-降低。

2.影像學檢查

腹部立位X線平片、彩色多普勒超聲、腹部CT血管成像、腸繫膜上動脈或腹主動脈造影,可以確定栓子的部位。選擇性腸繫膜上動脈造影被認為是診斷腸繫膜上動脈栓塞的金標準。主要影像學表現為腸繫膜上動脈或分支突然中斷、半月徵、充盈缺損、腸壁強化減弱,診斷敏感性為96%。

3.腹腔穿刺

抽出不凝固血性液體。

診斷

1.病史:有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心房纖顫或動脈硬化等病史。

2.臨床表現:起病急驟,常有劇烈腹痛、嘔吐、腹瀉、腹脹及休克等表現。早期嚴重的症狀與輕微的體徵不相稱,腹痛症狀重而體徵較輕。晚期可出現明顯腹膜刺激徵,嘔吐暗紅色液體或有血便。

3.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升高、血液濃縮,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體。

4.選擇性腸繫膜上動脈造影:被認為是診斷腸繫膜上動脈栓塞的金標準。

1.保守治療

腹痛8小時內無腹膜刺激徵者可給予保守治療,以抗凝、溶栓為主,解痙、擴血管為輔,同時積極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抗感染。

(1)禁食,低流量持續給氧。

(2)擴充血容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糾正休克,但禁用升壓藥和糖皮質激素。

(3)抗生素治療,選其2~3種聯合給藥。

(4)腹脹者可用肛管排氣或緩慢注入微溫生理鹽水灌腸。

(5)腹痛時給予解痙鎮痛劑,如阿托品、地西泮等。

(6)抗凝、溶栓:可採用肝素抗凝,病情穩定2周後可改用口服抗凝劑。溶栓前須對腸道的存活能力進行充分評估,溶栓藥物可採用尿激酶。

(7)解痙、擴血管:選擇性腸繫膜動脈插管,可通過輸液泵向動脈內持續(24~48小時)滴入罌粟鹼,使部分患者血管再通。酚妥拉明(苄胺唑啉)作腸繫膜根部周圍注射,可取得良好效果。

2.手術治療

可試行取栓術、血管旁路手術。積極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腹膜刺激徵者,需手術探查。①腸繫膜動脈栓塞可行栓子摘除術;如已有腸壞死,應作腸切除吻合術。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術中儘量保留迴盲瓣,以利於日後營養的吸收;②腸繫膜上動脈血栓形成者,在切開取栓後,可以自體大隱靜脈在腸繫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或髂總動脈之間行旁路移植術。腸繫膜血栓形成需行腸切除術者,切除範圍應包括有靜脈血栓形成的腸繫膜;③對伴有腸繫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急性腸繫膜動脈栓塞患者,可對病變血管進行球囊擴張及支架植入術。導管射頻治療也是一種選擇。

預後

預後差,死亡率高,死亡原因多為廣泛腸壞死所致感染性休克。

主要是由於腸繫膜動脈栓塞與血栓形成所致。①栓塞的栓子多來自心臟,患者多繼發於心血管疾患,如風溼性心瓣膜病或瓣膜置換術後、洋地黃未能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細菌性心內膜炎伴心房顫動、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不齊及動脈瘤、心肌梗死後的血栓或主動脈硬化斑塊等造成的血栓脫落;②血栓形成主要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少數見於腸繫膜動脈的炎症。

臨床表現

1.症狀

多數患者起病急驟,早期表現為突然發生劇烈腹部絞痛、噁心、頻繁嘔吐、腹瀉。晚期可嘔吐暗紅色血性液體或出現血便。全身症狀有發熱,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發紺、指端青紫、面板溼涼、呼吸困難等。

2.體徵

其特點是嚴重的症狀與輕微的體徵不相符。初起時腹部柔軟,壓痛不明顯,腸鳴音存在與腹痛程度不相稱。早期無明顯異常,隨著腸壞死和腹膜炎的發展,當患者嘔吐血性水樣物或排出暗紅色血便而腹痛有所減輕時,出現腹部明顯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徵。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