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足底筋膜(醫學上又稱為跖腱膜)是腳底面板內側一層厚實的纖維組織,覆蓋了從腳趾到腳跟的整個腳底。它是腳底重要的組織結構,支援腳部肌肉,維持足弓高度(足弓通俗講就是腳底那個彎曲),在運動、行走時承受外力作用。

足底筋膜炎是由於長期超負荷受力,導致足底筋膜損傷而出現疼痛和炎症反應。

  • 足底筋膜炎的致病機制主要是過分受力,形成細小的組織撕裂,伴隨著反覆的受力牽拉和撕裂,就會導致炎症反應。
  • 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在 40~60 歲之間、體重超標、長期進行跑跳運動、需要長時間行走或站立,以及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腳部受力異常。
  • 腳跟刺痛是足底筋膜炎的常見症狀,尤其是早晨下床後走第一步時最為顯著。在走動一段時間後,疼痛感通常會有所緩解。進行體育鍛煉後也會產生較為明顯的疼痛感。
  • 如果沒有到及時治療,腳底疼痛會影響正常的走路方式,導致身體各部位骨骼受力不均,並誘發足底骨刺。
  • 如果出現了疑似足底筋膜炎的相關症狀,應該及早前往醫院就診,儘快接受規範治療。
  • 臨床醫生通過詢問病史,檢查患者的腳底症狀,尋找按壓疼痛區域,一般即可確診。
  • 部分症狀輕微的患者可無需用藥,居家治療即可。症狀較為明顯的患者,可採用跟腱和腓腸肌(踮起腳尖時,小腿後方兩塊凸起的肌肉就是腓腸肌)的牽拉訓練,使用矯正鞋墊、止痛藥、區域性封閉、理療、體外衝擊波療法等方案。頑固性疼痛患者,症狀持續未見好轉,需採用切開或內鏡微創鬆解或部分切斷術,也可以採用閉合或切開肌腱等離子射頻治療。

  • 患者日常應遵循醫囑,定時進行居家治療,注意保護腳部,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 預防足底筋膜炎的方法包括:控制體重,調整運動方式。日常行走運動時,為雙腳提供良好的支撐和保護。

如果發生了足底筋膜炎的相關症狀,患者應該及早前往醫院就診,儘快接受規範治療。臨床醫生通過詢問病史,檢查患者的腳底症狀,尋找按壓疼痛的區域,一般即可確診。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果發生了足底筋膜炎的相關症狀,患者應該及早前往醫院就診,儘快控制病情。

  • 經過規範的治療,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復,症狀通常在幾個月內就會消退。
  • 及時治療,還可以降低足底筋膜炎引起併發症的風險。

就診科室

足踝外科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足底筋膜炎?

  • 臨床醫生通過詢問病史,檢查患者的腳底症狀,尋找按壓疼痛的區域,一般即可確診。
  • 有部分患者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例如 X 光片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 以便於評估是否存在骨折或神經問題;
    • 可能發現骨刺,但骨刺並非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反而是足底筋膜長期牽拉所誘發的。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腳底疼痛有沒有特定的發生時間?
  • 平時習慣穿什麼樣的鞋子?
  • 平時是否參加鍛鍊?主要是什麼專案?
  • 從事什麼職業?是否需要長時間走動或站立?
  • 腳底疼痛持續了多長時間?
  • 除了腳底以外,還有其他部位疼痛麼?
  • 有什麼情況會導致症狀加重?
  • 在什麼情況下,感覺症狀有所好轉?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什麼原因造成足底筋膜炎?
  • 需要做哪些檢測可以確診?
  • 症狀會不會持續存在?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進行治療?
  • 治療過程中會不會有風險?
  • 是否可以採用保守(手術)方案?
  • 今後是否還能運動?會不會導致復發?
  • 應該進行哪種型別的運動?

患者日常應遵循醫囑,定時進行居家治療,注意保護腳部,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 多休息;
  • 足部冰敷或熱敷;
  • 進行腿部和腳部的伸展運動;
  • 使用夜間固定裝置,使足底筋膜在睡眠期間仍保持伸展;
  • 在症狀完全消失之前,不要長時間行走或大運動量鍛鍊。

部分症狀輕微的患者可無需用藥,居家治療即可。症狀較為明顯的患者可使用矯正鞋墊、止痛藥、區域性封閉、理療、體外衝擊波療法等方案。頑固性疼痛患者,症狀持續未見好轉,可採用內鏡微創鬆解術或筋膜部分切斷等手術治療。

如何治療足底筋膜炎?

  • 部分症狀輕微的患者可無需用藥,保守方案居家治療即可。
  • 症狀較為明顯的患者,可採用的臨床治療方案包括:
    • 跟腱和腓腸肌的牽拉訓練。

    • 如果晨起疼痛較重,可以採取夜間夾板將踝關節固定於背伸5-10度。

    • 矯正鞋墊: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患者自身病情選擇合適的正鞋墊。

    • 止痛藥: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有助於減輕疼痛,緩解炎症。

    • 區域性封閉:如果患者的疼痛很嚴重或非甾體類抗炎藥無效,醫生會考慮在足底筋膜的疼痛部位注射激素藥物。此方法有效率很高,但也比較容易復發。另外,激素的副作用可使筋膜脆弱發生斷裂。因此不宜反覆多次注射。  

    • 理療:保守治療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也可進行理療,例如按摩、足浴、超聲波。

    • 體外衝擊波療法:利用衝擊波針對疼痛部位進行治療,副作用可能導致青紫、腫脹、疼痛、麻木。

  • 對於絕大部分患者,非手術治療有效。對於頑固性疼痛患者,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持續未見好轉,可採用以下方案治療:
    • 內鏡微創鬆解術:只需要在足跟切開小口,通過內鏡去除足底筋膜的受損部分,鬆解部分筋膜。微創手術的優點在於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患者大約在 10 天內即可康復。

    • 切開或經內鏡下等離子射頻跖筋膜穿刺治療。用專用的等離子肌腱刀在跖筋膜接近跟骨止點部位,每隔 3-5 mm數次穿刺筋膜。

    • 切開或內鏡下足底筋膜部分切斷術:切開面板或經內鏡下,將跖筋膜近跟骨止點處內側部分橫行切斷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足底筋膜炎的致病機制主要是過分受力,形成細小的組織撕裂,伴隨著反覆的牽拉受力和撕裂,就會導致炎症反應。

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在 40~60 歲之間、體重超標、長期進行跑跳運動、需要長時間行走或站立,以及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腳部受力異常。

足底筋膜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通常情況下,人體的足底筋膜就類似於減震的彈簧,為足弓的受力提供支撐。如果作用於足底筋膜的張力和壓力過大,或是由於足部組織退變或維持足弓結構的其他組織損傷,都會導致足底筋膜承受更大的應力,使得筋膜組織附著在跟骨的部位出現細小的撕裂,反覆的牽拉和撕裂會刺激筋膜發生炎症反應。不過,在臨床還有相當部分的足底筋膜炎患者,還不知道確切的致病機制。

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下列危險因素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炎的發病風險上升:

  • 年齡:常見於40~60歲之間的人群。
  • 經常參加對雙腳尤其是腳跟壓力較大的運動專案:長跑、跳躍、芭蕾、有氧操。
  • 腳部受力異常:扁平足、高足弓,甚至走路姿勢不正確,都會影響站立時的體重分佈,使足底筋膜受到額外的壓力。
  • 肥胖、超重:給足底筋膜帶來更大的壓力。
  • 在上班時需要長時間步行或站立的職業:清潔工、營業員、教師等。
  • 日常習慣穿著高跟鞋或其他不符合生物力學的鞋子。

腳跟刺痛是足底筋膜炎的常見症狀,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後走的第一步,或久坐後起來的第一步時最為顯著。在走動一段時間後,疼痛感通常會有所緩解,行走較多時,疼痛又加重。進行體育鍛煉後也會產生較為明顯的疼痛。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腳底疼痛會影響走路方式,導致身體各部位骨骼受力不均,並誘發足底骨刺。

足底筋膜炎有哪些症狀?

足底筋膜炎常見的症狀是腳跟刺痛。

  • 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後走的第一步最為顯著,這主要是因為睡眠過程中足底筋膜沒有負重,處於收縮的狀態。當早晨下床,起身受力時,會對足底筋膜產生幅度較大的牽拉,從而引起疼痛。在走動一段時間後,疼痛症狀會有所緩解。
  • 同樣道理,如果長時間靜坐後再次起身站立時,腳底的疼痛感也會加重。
  • 此外,長時間行走或進行體育鍛煉後,腳底也會產生較為明顯的疼痛。

足底筋膜炎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足底筋膜炎未得到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慢性足跟疼痛,妨礙患者的日常活動,並引發更嚴重的病情:

  • 患者為了減少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可能會有意無意的改變走路方式,導致受力不均,從而造成腳部、膝蓋、臀部或背部的骨骼健康問題。
  • 在病情進展過程中,足底筋膜的牽拉作用還會引發腳底出現骨刺增生。

預防足底筋膜炎的有效方法包括控制體重,調整運動方式。日常活動時,為雙腳提供良好的支撐和保護。

  • 維持健康體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 參加跑跳運動時應選擇有良好支撐的運動鞋,不要光腳鍛鍊。
  • 如果舊鞋子結構鬆散,無法提供保護,應該及時更換。
  • 最好不穿或減少穿高跟鞋的頻率。
  • 各種運動專案可以穿插進行,不要持續性的進行長距離的跑步、行走。
  • 時常進行腿部和腳部的伸展運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