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毛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多毛症指女性由於雄激素水平過高或因雄激素敏感而出現多毛,後者與遺傳和年齡有關。

  • 多毛症由卵巢、腎上腺分泌雄性激素過多或機體對雄激素敏感導致,這些因素會增加雄性激素分泌,雄激素有增加毛囊大小、增粗毛髮,促激素敏感部位毛髮生長的作用,從而導致多毛症狀。
  • 患者表現為毛髮增多、痤瘡(青春痘)、脫髮、聲調增粗等。
  • 各時期女性均可發生多毛症,多見於育齡期婦女[1],多囊卵巢綜合徵多見於青春期女性;育齡、絕經前後女性多因腫瘤導致。
  • 主要採取針對病因的治療,包含藥物治療、區域性治療和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包含口服避孕藥、抗雄性激素等藥物,降低雄激素水平;鐳射和強脈衝光也有一定作用。
  • 多數多毛症女性患者會不孕,但經正規治療可受孕。
  • 多毛症的病因尚未明確,無特殊預防措施,但心理壓力及情緒會加重內分泌激素紊亂,因此應該調整心情,正確面對疾病並積極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多毛症相關症狀,如毛髮增多、痤瘡等需及早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面板科
  • 內分泌科
  • 婦產科
  • 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多毛症?

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症狀、瞭解病史、進行詳細體格檢查,輔助以血清性激素檢查、Ferriman-Gallwey 量表和影像學檢查確診。

  • 血清性激素檢查:瞭解是否為真正的多毛症,評估月經情況,對雄激素來源進行鑑別。
  • Ferriman-Gallwey 量表:對毛髮生長進行分級。
  • 腹部、盆腔超聲或 CT:瞭解是否存在腎上腺、卵巢及胃腸道腫瘤。
  • 頭顱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瞭解垂體情況。
  • 血脂、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評估心血管風險。

醫生可能問患者哪些問題?

  • 家裡有人得過卵巢或腎上腺相關疾病嗎?
  • 幾歲開始有多毛的症狀?都在哪些地方長毛?
  • 是否有長青春痘?掉髮?
  • 月經正常嗎?月經量如何?月經週期穩定嗎?
  • 是否長期服藥?如激素和環孢素?
  • 有無內分泌疾病?
  • 是否塗抹過激素軟膏?
  • 血壓怎麼樣?血糖正常嗎?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是多毛症?
  • 為什麼會得多毛症?
  • 需要做哪些檢查來確診?
  • 有什麼治療辦法?
  • 藥物治療有不良反應嗎?
  • 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
  • 治療後有可能復發嗎?有什麼預防措施嗎?

日常需要注意什麼?

多毛症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應及早就診。

如何治療多毛症?

主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包含藥物治療、區域性治療和物理治療。

藥物治療

  • 口服避孕藥及抗雄性激素藥物:可降低雄激素水平。
  • 口服糖皮質激素:用於治療腎上腺合成雄激素過多的高雄激素血癥,如地塞米松和強的鬆。

其他治療

  • 外用依氟鳥氨酸治療:國內目前沒有上市。
  • 鐳射和強脈衝光:目前難以去除全部毛髮,但可使一般毛髮減少、變細、顏色變淺,對於深色毛髮的治療效果佳。但有發生色素沉著、瘢痕等不良反應的風險。
  • 電解脫毛:細針插入面板毛囊內,直接破壞毛囊,可以達到永久脫毛的效果。
  • 外科手術:必要時切除病變卵巢或切除腫瘤。

多毛症的發展和轉歸

多數多毛症女性患者會不孕,但經正規治療可受孕。

多毛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多毛症多因卵巢、腎上腺分泌雄性激素過多或機體對雄激素敏感導致,這些因素會增加雄性激素分泌,雄激素有增加毛囊大小、增粗毛髮,促激素敏感部位毛髮生長的作用,從而導致多毛症狀。

特發性多毛症

指多毛症女性患者無明顯病因且雄激素水平正常,可發生於絕經期和妊娠期,生育後症狀可部分消退,再懷孕時又增多。

非腫瘤性卵巢疾病

主要見於多囊卵巢綜合徵。

腫瘤性疾病

發生於卵巢、腎上腺、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腫瘤均可導致雄激素水平升高。

垂體因素和腎上腺功能亢進、增生

肝源性

肝臟產生的一種可結合血清雄性激素的蛋白下降,導致遊離雄性激素過多。

藥物性

  • 使用足量雄激素,如二氫睪酮、甲基雄甾烯二醇、19-去甲睪酮等。
  • 部分口服避孕藥含有合成孕激素,可導致多毛症。
  • 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環孢素等。

庫欣綜合徵

哪些人易患多毛症?

各時期女性均可發生多毛症,多囊卵巢綜合徵多見於青春期女性;育齡、絕經前後女性多因腫瘤導致。

多毛症有哪些症狀?

  • 外貌變化:毛髮增多、痤瘡(青春痘)、脫髮、面部肥胖、背部肌肉凸起。
  • 女性男性化:聲調增粗、陰蒂肥大、乳房和麵部側方多毛。
  • 女性生殖系統:月經期變短、月經紊亂、閉經、不孕、子宮出血。
  • 乳腺方面:乳頭溢液、女性乳房不發育。
  • 兒童早熟:腋毛、陰毛早現。
  • 性慾減退或消失
  • 高血壓、血糖異常、面板出現紫紋

如何預防多毛症?

多毛症的病因尚未明確,無特殊預防措施,但心理壓力及情緒會加重內分泌激素紊亂,因此應該調整心情,正確面對疾病並積極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