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胃腸道內積聚過量的氣體,可由多種病因引起,是常見的臨床症狀。
  • 胃腸道疾病和肝臟疾病是引起腹脹的重要病因。膽道、胰腺、心血管系統疾病也是引起腹脹的病因。
  • 本病無分期分型。
  • 此病的主要表現是腹部膨隆,可呈侷限性或全腹膨隆。伴胃腸道梗阻時,可出現胃型、腸型和蠕動波,腸鳴音減弱或亢進;腹膜炎的患者,會有腹部壓痛、反跳痛和腹部肌肉緊張。
  • 在治療上,需要積極尋找和治療引起腹脹的原發病因;若未明確病因,可採取對症治療措施,來減輕腹脹。
  • 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導致原發病繼續加重。
  • 調整飲食,減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可適當應用胃腸動力藥等減輕腹脹的措施,積極尋找治療原發病因。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腹脹、腹痛、腹瀉、便祕;
  • 噁心、嘔吐;
  • 消化不良、噯氣、呃逆;
  • 貧血;
  • 停止排便排氣。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腹脹進行性加重
  • 持續腹痛不緩解
  • 呼吸困難
  • 昏迷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普通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腹脹?

當醫生懷疑是腹脹時,可通過視診和觸診來確診,也可藉助於輔助檢查來明確引起腹脹的原發病因。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視診和觸診:患者平躺於檢查床,稍微曲起雙下肢,使腹部放鬆,首先通過視診觀察腹部形態,然後雙手輕柔觸診腹部,感受腹肌緊張度以及是否有壓痛和反跳痛。在此過程,患者儘量放鬆,若有不適,及時告知醫生。

實驗室檢查:

  • 糞便檢查:檢查目的是在顯微鏡下分析是否存在紅細胞、白細胞,從而判斷腸道炎症性病變的可能;也可以通過分析是否存在肌纖維和脂肪球,判斷是否存在消化吸收不良。
  • 肝功能及血清酶學檢查:有助於明確肝膽胰病變的診斷。
  • 胃液分析:有助於明確和鑑別是否存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等情況。

輔助檢查:

  • X 線檢查:腹部透視或平片檢查有助於潰瘍穿孔、腸梗阻、肝曲綜合徵、脾曲綜合徵等疾病的診斷;鋇餐檢查有助於診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下垂等疾病;鋇劑灌腸檢查有助於診斷結腸病變。
  • B 超、CT 或 MIR 檢查:對肝臟、膽道及胰腺疾病、腹部包塊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對結核性腹膜炎或各種原因引起的腹水有輔助診斷價值。
  • 胃鏡檢查:有助於診斷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胃與十二指腸疾病。
  • 結腸鏡:對炎症性腸病有診斷及鑑別診斷價值,有助於診斷結腸癌、結腸憩室病等疾病。
  • 腹腔穿刺抽液檢查:如果腹脹因腹水引起,腹腔穿刺檢查有 90% 的診斷陽性率,抽出腹水可減輕腹脹,也可對腹水進行實驗室檢查,判斷腹水性質。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吃過不乾淨的食物?
  • 出現症狀有多久了?有沒有減輕或加重的情況?
  • 是否去過其他醫院就診?如何治療?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症狀和飲食有關嗎?
  • 症狀嚴重嗎?
  • 治療費用高嗎?醫保可以報銷嗎?
  • 術後注意事項: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脫出和擠壓。
  • 飲食:調整飲食,減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如豆製品、高澱粉類食品。
  • 用藥注意事項:按醫囑服藥,如果出現頭暈、乏力等情況及時告知醫生。
  • 大小便管理:保持大便通暢,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 運動:若行手術治療者,術後第 3 天可適量在床邊活動;術後 1 周可恢復正常活動。日常生活中應加強鍛鍊,選擇游泳、慢跑等中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大於 30 分鐘,每週運動 3~5 次。

腹脹多由胃腸道疾病、肝膽胰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統疾病導致,應積極尋找產生腹脹的病因。在未能完全明確診斷之前,為了減輕患者的腹脹可採用一系列對症治療措施。

藥物治療

  • 胃腸促動力藥:如替加色羅、莫沙必利等,作用是能有改善胃腸功能。
  • 緩導瀉劑:酌情使用,作用是有利於腸道氣體隨糞便排出。
  • 護肝、利膽藥或胰脂肪酶或胰酶製劑:如初步判斷腹脹系肝臟或胰腺病變所致者使用,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減少氣體產生。
  • 抗生素:如替硝唑,作用是控制感染。適用於腸道感染所致的腹脹。
  • 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可控制因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炎、消化性潰瘍所致的腹脹。
  • 中藥:如皮硝外敷,適用於重度腸麻痺導致的嚴重腹脹,通過刺激腸蠕動增快,有利於腸內氣體排出,使腹脹減輕。

手術治療

  • 腹腔穿刺:如腹脹因腹水引起,可行腹腔穿刺引流腹水,減輕腹脹。
  • 肛管排氣法:有利於加速氣體排出。
  • 其他手術治療:如果腹脹因腹部腫瘤、幽門梗阻等引起,醫生通過評估後,可能會考慮行手術治療解除病因。

其他治療方法

調整飲食,減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香蕉、豆製品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若不接受及時治療,可能出現食慾差、消化吸收差、消瘦、貧血等,影響生活質量,原發疾病繼續加重甚至會危及生命。經治療後,腹脹可明顯緩解或消失,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腹脹是臨床常見症狀,胃腸道疾病和肝臟疾病是引起腹脹的重要病因。膽道、胰腺、心血管系統疾病也是引起腹脹的病因。

腹脹的常見病因有哪些?

  • 胃腸道器質性疾病:是引起腹脹的重要病因,見於急、慢性腸道感染、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擴張、胃扭轉、胃下垂、幽門梗阻、胃癌、吸收不良綜合徵、腸梗阻、腸道憩室病、各種原因導致的便祕等。
  • 胃腸道功能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吞氣症、頑固性呃逆(即打嗝)等。
  • 肝臟疾病:是引起腹脹的重要病因,多見於急、慢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時(腹脹是主要且頑固的症狀之一),肝硬化(腹脹常是早期肝硬化的主要症狀),肝膿腫,肝癌等。
  • 膽道疾病:如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梗阻等。
  • 胰腺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巨大胰腺囊腫,胰腺癌等。
  • 腹膜疾病:如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結核性腹膜炎、腹膜癌等。
  • 急性感染性疾病:如傷寒、重型肺結核、敗血症等。
  • 心血管疾病:如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腸繫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
  • 其他病因:如慢性腎功能不全、電解質及酸鹼代謝紊亂、結締組織疾病、糖尿病性胃輕癱、血液系統疾病、中樞神經或脊髓病變、各種原因所致的胸腔積液與腹水等。

哪些病人容易患腹脹?

有如下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腹脹:

  • 腹部手術的患者:胃腸功能因麻醉作用暫未恢復,易發生腹脹。
  • 患胃腸道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胃炎、急性或慢性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
  • 其他系統疾病:重型肝炎、肝硬化、心力衰竭時出現大量腹水。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腹脹:

  • 嬰幼兒:患兒因年齡小,胃腸功能暫未發育完善;也可因先天疾病,如先天性巨結腸。
  • 老年人:老年人易出現腸梗阻或便祕等情況。
  • 長期臥床:長期臥床者進食後胃腸道蠕動差,食物難以消化吸收。

腹脹主要表現為腹部膨隆,易被患者識別,腹脹的同時可出現一系列的伴隨症狀。

腹脹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腹部膨隆:最具代表性的特徵,患者自己容易摸到。上腹部膨隆多見於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硬化、幽門梗阻等;中上腹部膨隆多見於肝、膽道病變,肝曲綜合徵等;左上腹部膨隆多見於胃疾病、脾曲綜合徵等;左下腹膨隆多見於結腸脹氣(如巨結腸);全腹部膨隆多見於小腸或結腸腔內積氣過多、麻痺性腸梗阻等。
  • 腹脹伴腹痛:
    • 全腹痛(即整個肚子疼):可能與急性腹膜炎、腸梗阻、腸繫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腸套疊有關;
    • 右上腹疼痛:可能與膽囊炎有關;
    • 左上腹痛:可能與胰腺炎有關;
    • 右下腹痛:可能與闌尾炎有關;
    • 左下腹痛:可能與腸扭轉有關。
  • 腹脹伴嘔吐:多見於幽門梗阻、腸梗阻等疾病,其次可見於肝膽道及胰腺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吞氣症等功能性病變有時也可發生嘔吐。
  • 腹脹伴腹瀉:多見於急性腸道感染、肝硬化、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綜合徵等。
  • 腹脹伴便祕:多見於習慣性便祕、腸易激綜合徵(便祕型)、腸梗阻、左半結腸癌等。
  • 腹脹伴發熱:多見於急性腸道炎症、腸結核、傷寒、結核性腹膜炎及敗血症等。
  • 腹脹伴噯氣:常見於消化道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下垂、幽門梗阻、吞氣症等。
  • 腹脹伴腸型或振水音:多見於腸梗阻、胃瀦留、幽門梗阻等。腸型即從腹部外醒可以觀察到腸道的形態;振水音即醫生在對腹部進行叩擊時能聽見其中有水集聚其中撞擊腹部的聲響。

腹脹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消化吸收不良
  • 便祕
  • 呼吸困難
  • 休克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調整飲食、減少進食易產氣的食物;
  • 保持規律的中等強度的運動;
  • 保持大便通暢。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積極尋找並治療原發病因;
  • 每年到醫院常規體檢 1~2 次。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